新国学网:关注地域性文化差异:“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亮相川大美术馆_文化差异-四川大学美术馆-当代艺术-现场-四川大学-展出-齿轮厂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开幕式现场2018年10月25日下午七点,“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在四川大学美术馆拉开帷幕。“

YN40nsK7fJuKb1huY782NMB77B9hYWG0rJNHmFG6.jpg

开幕式现场

2018年10月25日下午七点,“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在四川大学美术馆拉开帷幕。

“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是由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与阿兰努斯大学艺术学院Ulrika Eller-Rüter教授共同发起的关注地域性文化差异的系列现场艺术项目。来自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了此次艺术项目,该次展览系今年九月德国Künstlerforum Bonn 美术馆展出后的“注射与反射”第二次系列现场项目展。

E1bft0yqANhAWvFPU5cF1h7PYNcHHZH7dsHkZ5S5.jpg

2018年10月25日,“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在四川大学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由Alanus hochschule (阿兰努斯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Künstelerform Bonn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IOI国际艺术文化研究交流机构主办,Ulrika Eller-Rüter、熊宇担任艺术总监,Heinz Martin Breuer、钟妍心担任展览筹划。参展艺术家包括Anna Thielman,Birgit Wenninghoff, 曹慧良,陈嘉,Claudia Przedpelski,冯晨,郭俣,Katharina Haupt,Lena Reifenhäuser,刘俊良,Marie-Luise Meister,Julia Glatzel, Nina Tschubinischvili,Paata Kokaia ,覃庆未,谢珊珊,熊宇,凡人禾山+魏震,荣岩,杨犇,杨秋阳,杨艺, Yeun Yin Ryu ,张佳颖,Birgit Wenninghoff。

此次项目更为直观地呈现了艺术家对于视看方式、材料特性以及身体行迹的探索,以上三个方面的挖掘正是源于对德国波恩实践项目中,艺术家应急反应、社会遗留物以及语言系统生成模式等问题的具象回应。

Izogtom6Sux3DOt9AGvdTxu1EzOW7eIAax2qDkos.jpg

“齿轮厂项目·交错的共时”于2018年10月16-17号正式拉开帷幕。

K6rTbZSN67ld0AhToNU1ItSG3CQb7Hx4imzvcQiw.jpg

“乐山艺术实践项目·物迹”于2018年10月20号在乐山举行。

作为“中国制造”的视觉化呈现,“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下的“四川齿轮厂”与“乐山大佛”为艺术家提供了不同的视看方式,将经验和直觉的触碰对应于思维和感知的交融,在“知”与“看”的不同路径中探索着处于社会情境与知觉空间中的物性。其次,对于材料特性的把握也构成了此次项目对于艺术家的考验:如何在特定空间的介入中完成拾得物的美学转换?如何在其物理特性与视觉特性中提取可塑性因子?以何种方式呈现艺术家对于既定材料的注意力偏好?以上问题试图将艺术家对于材料触知、视觉转换以及技术操作等环节的探索置于整体的艺术生成系统中进行推进,从而回应后美学时代中关于介入行为的种种反思。

g6lbC8Lnhhktv0cih6TqPSVoAB6wk1nWq4fCBEn6.jpg

“齿轮厂项目·交错的共时”项目现场

“齿轮厂项目·交错的共时”于2018年10月16-17号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德中两国的艺术家以身试场,基于不同视角对齿轮厂进行个体实验,以绘画、装置、行为、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各自的介入性成果。

在具象的在地性项目实验中,中德艺术家以某种“共存的场”为前提,形成了“身体-场域”的共通结构。在此,齿轮厂不仅传达着物理空间的经验性表述,对于来自德国的艺术家来说,更是作为激发灵感的时空错落体而存在,诚如约翰·伯格所言:“你见到什么,取决于你在何时何地。”

相较于第一次,此次项目更为注重个人体验的随机性与创作的即时性,关于齿轮厂的具体事件本身已不再重要,它去除了冗杂的连续经验,以更为偶发的方式质疑凝固僵死的定式,让感官充分显现自身的逻辑。这种“日记式”的创作以更为纯粹的直观跳脱了深层意识中的符码编程,将敏感和直觉交给了共时存在的个体。由此,艺术家们得以显现出注意力的偏好所在,介入式的建构在此已替换为直觉与情感的交错互通。

2sQi0yD7rPvggoNpJCLi7iWZiigaqBYufCbMxuCH.jpg

“乐山艺术实践项目·物迹”现场

cZM04fovI4QnU13QphV6ZQxghMs71Elt765Hnfof.jpg

“乐山艺术实践项目·物迹”现场

“乐山艺术实践项目·物迹”于2018年10月20号在乐山举行,作为川大美术馆发起的在地性项目之一,此次项目依托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记忆开启了多重迹象的探寻。

物必有迹。基于对时间和历史图像的发掘,人工雕凿的痕迹与自然磨损的痕迹在此被种种形式的美学所凸显,正是对此种迹象的回应中,我们得以理解与感知往昔的神秘。然而,我们却无法逃离对往昔进行“再处境化”的行动迹象,在这种维度中,行动的迹象被转换为一种对话式的、超主体的事件。因此,此次项目不仅是基于对往昔文化进行想象的回返,更是聚焦于再造者的“敞开转让”而形成的内化回应。

MMSPuJqpGgpQ5bZojDX4kEyV949eYnjmpEN6gFrf.jpg

展览现场

ndk0ftixZBeZCTmyTgSxBmWjvWsLKZgrQvfCqcM1.jpg

展览现场

XI6YGwXLC8BCLH76oQ5p1FFYTzG45pu9k23JG6GN.jpg

展览现场

UQmSpkjEsX0PztF7IT7o7IdA4lCNNI71IhOh4C71.jpg

展览现场

在后美学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联姻是否意味着美学的退场?如果在地性项目被视为一种行动的过程,那么行动的迹象以何种形式获得实质性?如果说特定的古迹外显了自身符码的运动轨道,那么介入的行为如何触发在场新经验的生成?历史、主体、境域和行动如何产生关联?这些严肃的发问正是此次项目得以生成的有效方式。

cskpLh7KWCzrBwyH76F28vKyi6PfFjCo0oMU3HoW.jpg

展出作品

Mb5c5yabFUI3WC2utKvR9SYqhdDtYAPZCyul8GnT.jpg

展出作品

rWHMXiU0UbhOGdbzmVQAvDOfXLPXEIn9JQvx7en8.jpg

展出作品

mboPZ2mkACPHUwKt9xuS052gGD9JRnNrGKnYgG25.jpg

展出作品

7xAADpCA8bQm6dEAucGcZdDnDXELBNUz7DRHjeTw.jpg

展出作品

HGJ2MEmb5nGFeAw9bCGTntocbkQQMxztjxYSnIg9.jpg

展出作品

通过项目的实施,艺术家在具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反馈式的再认,从不同层面呈现了境域中的“反射”迹象,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空间转换的思考、文字功能的再认,以及对于偶发性行为的理解,这是“绵延的行动观”所引发的持续发酵过程,也是“注射与反射”项目实施的意义所在。

qcsEiC7b0GzEwfDcijFdyrQ70v1IIefhREwlbUsD.jpg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

展览开幕式由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主持,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焦阳副院长,德国阿兰努斯大学乌里卡教授,德国音乐家费利德曼,IOI国际艺术文化研究交流机构马丁,千高原艺术总监刘杰,名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汤雪川,著名批评家张颖川,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馆长翟一涛,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孟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梁樱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吉磊,成都第三大街艺术机构总经理石胜源,名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锐,A SPACE艺术空间总监刘庆,I-TATTOO创始人姚申杰,浓圆运营总监陈颖,凡人禾山总监独立制片人柴韵,TRANS-ART总经理熊雯,清源际艺术中心总监邓梅,明天文化艺术总监马俊杰。

hcspkig5xFcqMoYFb5luginGIsxikVi6Mu7n6dHp.jpg

多媒体表演-“寻找失落的影子”

开幕式后,Ulrika Eller-Rüter教授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师生共同完成了精彩的现场多媒体表演-“寻找失落的影子”,表演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将不同属性的事物汇聚在同一个空间,以多元的方式注释了“双重现实”的概念。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注射与反射,文化差异,四川大学美术馆,当代艺术,,现场,四川大学,展出,齿轮厂注射与反射 文化差异 四川大学美术馆 当代艺术 现场 四川大学 展出 齿轮厂
下一篇:成都基准方中艺术空间以“托城邦市”对城市进行实践与讨论_基准方中艺术空间-城市-建筑-基准-现场-艺术家-建筑师||上一篇:新晋界艺术空间首次尝试影像展_向“镜头下的经典”致敬_影像-艺术-罗伯特-作品-观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