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绰绰清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清代仕女画联展在南艺美术馆开幕。这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江苏省美术馆的一次联合展览。展览选择了相同时代与题材的作品,一方面互为补充照映,另一方面加强两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满足高校师生与本地观众的文化需求。本次展览共展出14件作品,在南艺美术馆的5号展厅亮相。
现场展出的服饰、梳妆台
现场展出的服饰及发饰
展厅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左边陈列了服饰、梳妆台等应景物件。由于影像灯光的应用,使整个展厅更有代入感;右边的玻璃展墙内则展示本次展览的14件清代仕女绘画作品,作品中包括了清朝著名画家黄慎、钱慧安、改簣、潘振镛等人的作品。在布展效果上,左右两个部分形成一个让观众置身于其中的情境,使观众更容易了解绘画的内容。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负责人、本次展览负责人张安平女士开幕式现场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负责人、本次展览负责人张安平说:“这次展览是一个清代仕女画的藏品展,在十四件作品中,有七件是我们美术馆的藏品,这是它们第一次跟大家亮相。除了作品以外,展览还加入了非常多的元素。如互动媒体、清时的家具、复原的仕女装束等,从而营造出一个贴合作品年代的观展氛围。”
江苏省美术馆馆方代表孙俊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江苏省美术馆馆方代表孙俊表示:“这次的展览非常有意义,也是开创性的,让我们省美术馆和我的母校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有了互动的机会。我们从南艺美术馆借来很多关于南京长江大桥题材的藏品,我们又应张安平老师的邀请,将作品拿到我的母校来,做了这样一个清代仕女画展。我们的藏品有六百多件,而我们大部分的藏品,以往都是长期放在库房里,不能跟观众见面,也是非常可惜。通过这次的交流展、典藏展,把我们的藏品拿出跟大家见面,更好地交流会取得更多的社会效应。而且本地之间加强交流,特别是像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这种倾向于实验性和当代性、学术性的这种美术馆,我们之间的交流,对我们官方的体制美术馆,会有更多的帮助。”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开幕式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随后发言表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不仅具备实验性、学术性、当代性,同时也对本土传统艺术非常重视。“这场展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
据悉,“仕女”也称为“士女”,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至宋中期被广泛应用,一般专指古代社会上层贵族妇女。随着朝代更替,越来越多普通女性成为仕女原型,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仕女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得愈加成熟。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兴盛,元朝时期稍显衰退,到了明清时期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又获得了长足发展,且在表现手法上亦丰富多彩,得到了较高的成就。选择仕女这一题材的画家往往将心中对“美”的认知投入到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并且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也大不相同,从而能看出特定时代下女性美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审美意向。
本次展出部分作品介绍:
《仕女四条屏》之一
潘振镛 1908
133×34cm
纸本
潘振镛(1852-1921)字承伯,号雅声、冰壶琴主、讷钝老人、钝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幼承家学,山水法文徵明,书法、花卉得恽寿平遗韵。传世作品以仕女居多,取法费丹旭,淡雅洁净,肌理细腻,笔姿纤细,与吴嘉猷、沙馥时称“三绝”。展出的作品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该幅作品为四条屏中的一件,是潘振镛的传世作品。
《仕女》
改簣 1873
66.3×32.8cm
绢本
由江苏省美术馆藏的改簣《仕女》修颈、削肩、柳腰、长脸、细目、樱唇是经典的清仕女绘画的描绘手法。改簣,生卒不详,字再芗,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改琦之子(亦有作其孙)。继家学,工画,精鉴赏。所绘人物、仕女、花卉皆具其父风。时人称改氏一族为“改派”。
《麻姑献寿图》
黄慎 1745
98×33.9cm
纸本
黄慎(1687-约1772),字公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工草书,擅人物,间作山水、花鸟,为“扬州八怪”之一。初学上官周,工细,后以粗笔疾行、牵引盘结为特色。该件作品收藏于江苏省美术馆。
据悉,为了配合本次展览,10月19日、10月27日、11月3日、11月9日在南艺美术馆公共教育区将安排《钗头的四季》、《古画中走出来的时尚icon——中国古代仕女装束演变略论》、《中国古典仕女画的发展流变及审美文化》、《皇上,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女人?》四场讲座,分别由孟晖、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吕少卿、阎安主讲。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28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艺术学院,作品,展览,江苏省江苏省美术馆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学院 作品 展览 江苏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