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经纬:张朝晖当代水墨艺术展出 品 方:高维艺术策 展 人:闻松 博士展览时间:2018年10月13日——11月30日,9:00——21:30(周末展览照常,周三闭馆)展览地址:杭州市上城区赞成大厦3号楼3楼 高维艺术空间开幕酒会:2018年10月21日15:00——17:30研 讨 会:2018年10月21日15:30——17:30学术主持:闻松 博士
开幕研讨会特邀研讨嘉宾:
杨劲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张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当代水墨工作室主任)
石建邦(艺术评论家、“澎拜艺术评论”专栏撰稿人)
单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学院副院长)
胡俊(博士、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薛朝晖(博士、评论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王晓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现代水墨画家)
童雁汝南(博士、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熊云皓(批评家、策展人,南昌大学教师)
灰烬之勺
——张朝晖水墨的当代性与反灵韵化
文/闻 松
前几年,张朝晖以他的云水意象水墨系列去日本做个展,我对他的作品以“心性、水性和灵性”为题进行了评论。他的“灵山”和“云水”系列体现了现代人对云山和大千世界的一种精神遐想,本质上是对宇宙和自然环境的一种人文向往及文化反思。如果说尚存对传统水墨山水中的意象把握的话,那么,他这些年的《矩阵》系列、《窗》系列及《光明行》等系列作品则强化了水墨经纬化的“光效应”的因素,使作品更加具有抽象性和秩序感。
基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境况和时代发展,对国内的当代艺术评判不得不考虑到较为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国内1980年代以来的实验水墨面貌,虽然比毫无艺术史意义而又僵化守旧的传统水墨画在语言层面、材料性以及风格上增加了探索性和实验性,但也出现了比较多的画面肌理化、形式抽象化以及表现精神的刻意东方化等倾向。固然,这是时代更迭中艺术必然经历的形态,至少也说明水墨艺术的现代化绝非如台湾艺术家刘国松所言“革中锋的命”那样一蹴而就,而恰恰是步履艰难。毋庸讳言,任何时代有创见的艺术都是占比极少的那一部分,更何况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极强的国度,思维的开放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堪为稀缺,且极为重要。
窗系列,65x47cm,2016
举凡中国现代水墨画,即便到1990年代以来的实验水墨阶段,块面分割、墨色变化和材料性、肌理化等形成的灵韵化呈现也是众多艺术家的追求初衷。虽然在诸如李华生等人的水墨中出现了网格状和经纬线,但,也是在追求墨线的灵韵上做文章。张朝晖“光系列”水墨作品规避了灵韵化的表达,画面中的线条推移和形式张力上,尽可能地去情感化,小心翼翼地以理性的方式营造视觉效果。他的水墨画要的是秩序感中的光色分离。多重交叉的水墨线条与浓淡分色消除了画面中对自然形的寻求,而形成了画面的纯粹性和超验性。甚至也不刻意强调水墨本身的书写性和意象化表达。实际上,在生宣上进行水墨线条的浓淡渐变表现,即便在技术层面也存在一定难度。无疑,这种理性主导的甚至具有一些“机械性”特点的绘画消遁了叙事性和自然形态,已经超越了一般观众对“绘画”的审美期待。没有艺术史上下文的知识背景,单纯地欣赏画面就很难赏读出惯常的“美”来。而法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马拉美早就断言:大美不容纵情(Toute maîtrise jette le froid),至少说明极致的审美性绝非惯常模样。
天窗,67x86cm,2016
一直到现代主义阶段,艺术的探索多在追求审美性和艺术灵韵化的宗旨下进行,哪怕现代主义对形式的强调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艺术。早在1925年,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就提出“艺术的去人性化”观点,即对艺术纯粹性和风格化的强调,甚至认为艺术要“去情感化”。他认为,美学的享受必须是建立在理性之上而不是受情绪化和无意识影响。无疑,这些观念对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有着前瞻性的导引,二战后兴起的波普艺术与极简主义艺术等艺术思潮不能不说与其有关。对风格化的艺术评价远非“一幅好看的画”这么简单,艺术的观念性和意义质询往往超越了对画作表面好坏的界定。很显然,对张朝晖具有秩序感的现代水墨画进行释读,亦须在这种艺术史背景下才能明了其价值。
氤氲,84x67cm,2018
当然,哲学意义上的艺术去情感化并非要求艺术家作不食人间烟火的机器人,更不是一味强调画面中的机械性和极端抽象性,而是追求艺术中情感的可传达性。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建立在人类的想象力和认知力之下的一种精神仰望。它必须与艺术的视觉创造性和精神的纵深拓展相关联,才能把人类的艺术乌托邦这个泳圈推得更远,从而更加拓展我们的精神视野,提高我们的视觉域度。
诗人存在的意义不是要增添现实性,而在于给早已存在的真实世界添上一块虚幻的大陆,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加广阔,使人类的精神史更加充盈。而艺术家,亦然。
2018年9月30日于杭州西子湖畔
(闻松,艺术学博士。艺术家、当代艺术评论家)
艺术家简介
张朝晖
文革时期成长于北京的军队大院, 自幼学习传统书画,中学开始接受西式美术基础训练。
1988年南开大学博物馆系毕业后在中国美术馆从事艺术收藏鉴赏工作;
1996-1998年,在纽约巴德学院攻读当代艺术硕士学位;
199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当代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
2003到200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现/当代艺术理论博士学位。
在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群/个展90多次;
2014年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同年, 获得首届南京国际艺术大展银奖。
出版有画册、理论研究、文集和译著12本(册)。
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学者型当代艺术家,被业内认为有创新精神的水墨画家。
作品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福冈亚洲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中间美术馆、南京德基美术馆、百家湖美术馆等国内外著名公共艺术机构收藏。
策展人简介:
闻松,艺术人、当代艺术评论家
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副教授,国内新锐艺术批评家。
多家现当代艺术期刊、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美术报》、《澎湃艺术评论》周刊专栏评论人。
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方向),获博士学位。
1990年代曾参与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艺术活动,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版画、油画类等架上绘画及观念艺术、美术评论、当代艺术批评等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及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级美术展览并获奖,参与国内先锋艺术活动及展览。论文和作品发表于包括特级、一级、核心等国家学术期刊,《新华文摘》、《装饰》、人大复印期刊《造型艺术》、《美术观察》、《荣宝斋》、《画刊》、《当代美术家》等在内的多种学术刊物。艺术活动被收入多种艺术画册如《西安当代艺术》等。曾获全国青年艺术批评奖及首届中国民间美术乡土奖。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墨经纬,张朝晖,高维艺术空间,,美术馆,当代艺术,评论家,博士水墨经纬 张朝晖 高维艺术空间 美术馆 当代艺术 评论家 博士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