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博物馆里的当代故事:“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塑形展开幕_雕塑-传统-马文甲-博物院-雕塑-文化-当代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开幕式领导嘉宾致辞  ()2018年9月27日,“行山——中国

 开幕式领导嘉宾致辞

  ()2018年9月27日,“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在河北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作品46组(62件)。

开幕式嘉宾致辞

开幕式嘉宾致辞

开幕式嘉宾致辞

开幕式嘉宾致辞

  “2016年5月,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塑形’展,展览充分利用多重空间,在国内博物馆中首次有主题的引入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期间展览举办‘当代艺术与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生活’等研讨会,我有幸受邀参加并参观了展览,呼吸到当代雕塑艺术的美,被展览空间里的意蕴所吸引,看到当代雕塑作品与公共文化空间相互关照,传统文化的深厚、悠远与当代艺术的灵动、时尚和谐统一。”关于展览在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渊源,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讲到。

现场艺术家及领导嘉宾合影

现场嘉宾观看作品

  她表示,此次展览邀请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当代雕塑作品,走进河北博物院,是要继续讲述博物馆里的当代故事:“塑型艺术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的结晶,是社会文化形象化的表现,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在博物馆以当代艺术的方法链接各个层面的公众,人们在感触到文明古国心灵历史的同时,还能切身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当下的塑形,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凝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仰望传统文化这座高山的同时,思考如何走出当代新文化的景行大道。本次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塑形’,将是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谈到,博物馆尝试着与当代雕塑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有“古代中国”、“传统中国”意味在内的当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体现,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现实回归,更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当一群面孔熟悉,负有盛名的雕塑艺术家汇聚在博物馆,共同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用雕塑这样的手段,献给公众既有传统又有审美的创新艺术作品的时候,我想得到的收获不仅是博物馆同仁的开阔胸襟,更是雕塑界朋友的知性创造,如果展览还能感动观众的话,那将更是一件尽善尽美的事情。”

李象群 元四家

谭勋 《N 23°06′ E 113°15′》1铁丝网,2018 

史金淞  松

  而在策展人杨玲看来:“山带给中国文化太多的想象、描摹,昆仑山神话,蓬莱仙人,千里江山富春山居,中国历史,帝王留下的是权谋和斗争,而文化是给留给后人真正的江山。以文化为山,我们在博物馆的殿堂中,展现当代人对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思考和找寻,行山,愿我们岁岁相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文甲是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关于展览的具体策划,他从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展览的概念生成、地域文化的视觉化、空间展的视觉设计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

沈烈毅《雨》 山西黑花岗岩 110×100×57cm 2018

 

黄兴国 遺裳

雕塑家魏小杰作品

  在艺术展览的形态与组织形式持续多元发展的时代,展览自身也成为一个极富探讨价值的话题。许多院校开设了艺术展览策划的课程甚至专门的专业,足见其现实的价值。本次在河北博物院所举办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是一次以雕塑作品为基础的“空间展览研究”。展览作品与展览空间所发生的关系吸收了博物馆文物展的优秀展陈与叙事经验。以非文字叙事的视觉语言逻辑进行空间叙事,在突出作品本身思想与美学张力的前提下,将河北地域文化与博物院的文化特征整合到展览的空间视觉呈现中。而回顾展览所经历的思考与其在之后所积累的经验也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思路和案例呈现在此。

  展览的概念生成

  在当代,新的文化创造大多基于当代价值的思考与人类情感的变迁,而其中必定绕不过对于历史时空的顺延与对于古代智慧的追溯。重新审视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创造,成为当代艺术家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在创造中被继续研究、继承、传播和发展。而当代的我们终将创造未来的历史。

雕塑家吕品昌作品

郅敏 《月亮》120x120x70cm,陶瓷、金属,2017年

雕塑家霍波洋作品

雕塑家张永见作品

许亨 异生-14  110cm×70cm×60cm  2009 综合材料

李世伟 无常

  石家庄地处太行山文化带,太行山的历史概念与红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原大地的文明,这些因山就势的含义也成就了展览用“山”为名的地缘性。“行山”这个动宾结构也就蕴含了这种“仰之弥高”的敬意。而传统与文化都是向前发展的系统,需随时代发展而继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历史文脉精髓的基础上与以不同的形态来体现在场性。“行”为这一点阐明了动态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自信的态度。

  地域文化的视觉化

  石家庄地区承燕赵文脉,北方文化基因深厚,在河北博物院的诸多文物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古代艺术品的造型、线条、取材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河北文化乃至博物院特殊的文化特征与视觉要素。器物造型雄浑、刚劲,硬朗而富有中正的皇家气派。那些博物馆所收藏的器物中挺拔而有力的线条,厚实的体块成就了北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展览名为“行山”,如何将“行山”的标识视觉化,是此次展览视觉设计方面重要的工作,是由概念策划到视觉叙事的重要落脚点。选择硬朗方正的刚硬线条塑造字体成为对于北方造型艺术基本风格特征的抽象与概念。河北博物院的展览中有一个单元,讲述的是“中山国”,而中山国重要的文物展品就是一排排如“山”字一般的铜制叉子,这些巨大的叉子并列起来气势撼人。在这些刚劲的线条、锋利的尖角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行山”二字视觉化的方式。在设计巧妙的处理下,“行山”展的标识充分叙述了展览发生的文化背景。

许正龙《导向》,综合材料,7cm×10cm×43cm,2016年

王雷 文化中国-大明NO.3,英汉辞海搓线及编织技术,183x103cm,201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白明作品

林岗 《汉社》材质:汉砖、金属,尺寸:82x42x240cm

  空间展的视觉设计

  展览的空间设计取颜色为墨绿色,以墨绿和灰色墙面相衔接,在观众进入展览路线中形成墙面视觉叠加的效果。展览的展厅色调构成并非只是经验或是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美学概念,展厅的设计与布局无疑是展览主题的二次创作。在河北博物院做展览调研时,寻找到的河北古代中国文化的符号是青铜器与石雕,而青铜器的色相的视觉感受更加强烈,因此,在展厅入口路线迎面墙的颜色设计选取了墨绿色,这便取思于河北博物院燕赵与中山国文物重器---青铜器的锈色,以突出中国北方文化的刚毅与深沉。墨绿与灰色墙面的衔接则因衬托不同的雕塑作品质感而变化,寻求作品与墙面的反衬效果。选择重颜色的作品放在颜色明度角较高的灰墙前面,而颜色明度高、质感轻盈、组合散碎的作品则选择墨绿色的墙面作为背景,在展厅色调的变化中,观众的看展路线形成移步换景的情境感。

雕塑家武定宇作品

经典之破    作者;窦付坤   材质;太湖石灰岩   红丝石   灵璧石

the evening star is the morning star-265x90x18(尺寸可调)-铸铜-2016 刘戎路

景晓雷 2014年《灵山NO.1》80x90x60

  展陈中,当雕塑遇见雕塑,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够临近放置。雕塑作品所最大的特点就是造型材料各异,不同的主题与多反映出来的情感基调都会使得观看形成独特的记忆与思考。在众多优秀的作品同室而陈,所应该避免的就是作品之间的,材料与形态相互争抢或是抵消视觉的纯粹性。而题材相近的作品会在独特的作品表现之外形成更为整体而素雅的场域精神。如沈烈毅的作品《涟漪》与史金淞的作品《松》虽各具气质与观念。但作品本身的形态与艺术语言在同一个区域内展示就会形成更加古雅的气质。

  展览是一个聚合的活动,它所包含的思想张力、策划思路与艺术语言的创造都在不停的输出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场域条件发生则各具因果。从任何角度诉说我们当下社会对于历史与文化的认识,需要我们用更为亲近而富有创意的途径去传播,去努力塑造当代人的心灵与我们整个时代的品格。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文博界专家和艺术家在河北博物院北区第二报告厅以“河北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雕塑艺术与文化空间构建”、“博物馆的展览与文化价值建设”等为主题展开对话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2月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河北博物院,雕塑,传统,马文甲,,博物院,雕塑,文化,当代河北博物院 雕塑 传统 马文甲 博物院 雕塑 文化 当代
下一篇:“大象无形_俊异高标——吉林省首届中国书画名家典藏展”在吉林省图书馆开幕_中国书画名家典藏展-大象无形俊异高标-展览-展出-巨匠-风标||上一篇:“圣途”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展开幕暨宝库汇启动仪式举行_宝库汇-藏族-文化-大师-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