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样、上色、拓印、检查、装裱,几道工序一完成,一幅印有白族树神或捕神的“甲马纸”水印木刻版画便出炉了。“在白族文化中,甲马被赋予了神的灵性和使命,印有神灵的甲马纸供民间祭祀、祈福、辟邪之用。”上海游客的惊喜溢于言表,“体验甲马纸拓印不仅有趣,还能学到不少新知识。”9月27日,2018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七彩云南主题展亮相上海图书馆,现场云集扎染、刺绣、乌银走铜、斑铜、玉雕等各类云南非遗技艺,观展的市民还能参与体验,与云南的“金木土石布”亲密接触。
本届民博会以“臻典七彩·荟萃云南”为主题,共7个展区,以云南部分州市主题馆为代表,打造展、销、体验一体化的展览格局,展示云南传统文化、民族工艺在当下的时尚表达。
藤编毛巾托、华宁陶柴烧单杯、民族刺绣包袋、建水紫陶“半瓢壶”、锡器花瓶……一楼的“拾翠”展区,传统手工艺脱去了“笨重”的外壳,变得更加轻盈灵动,符合现代时尚审美。现场,一个造型别致的锡器小花瓶吸引了不少人,这是来自云南个旧的产品。个旧是世界最大的锡产地之一,其锡器制造工艺可追溯至300年前,历来闻名遐迩。传统锡器一般用于制作方形茶仓等,形制、用途单一;与设计师合作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打造出了花瓶、提梁壶等锡器物品,丰富了传统锡器的造型。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丰富,但非遗走向大众,需要既具有产业能力,又符合当下的生活习惯,因此实用性很重要。”展区负责人龚旎介绍,“拾翠”取“拾取精粹”之意,通过链接非遗传人与设计师、手艺人,把创新元素注入传统手工艺,打造出了数千件具有实用价值的非遗衍生品,涵盖53项非遗门类。现场按照“金木土石布”五大类布展,“金”区展出银首饰、锡器、铜器等金属制品,“木”区包含手工托盘、藤编茶托等,“土”区、“石”区以陶瓷制品为主,“布”区则利用云南老绣片设计出鞋子、包袋等物品,都是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步入二楼,白沙坡民族刺绣、阿舍斗南弦子、木雕等展位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展台前,穿着民族服饰的砚山县阿舍彝族乡斗南村手工艺人余桂英正在向上海的年轻观众介绍“弦子”这种传统乐器的奥秘。弦子是彝族人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每逢火把节等重要节日,彝族人总要在弦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但有趣的是,砚山县却出现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壮人制弦彝人弹”。当地的阿舍乡斗南村是弦子生产、制作、销售的原产地,不过,在这里聚居的手工艺人大多是壮族人,两个民族因为同一种乐器联系在一起。余桂英也一样,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学会了制造弦子,“斗南弦子音色清脆、共鸣纯正、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很受彝族人的欢迎”。制作斗南弦子要经过选料伐木、晒干解木、解板、推平、压板等13道工序,可分为龙头弦、马头弦、蚂螂头弦、平头弦四种,雕有鸟、龙、凤、蛇等动物图案,代表着辟邪之意。此番在上图展示的弦子以龙头弦为主,游龙走凤,栩栩如生。
《徐霞客游记》曾载:“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指的是围棋殿堂中的国宝“永子”。在七彩云南主题展上,沪上观众有缘得见此棋中圣品。云南保山古称永昌,“永子”即明代永昌人李德章在公元1512年用当地盛产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珍宝玉石烧制而成的围棋子。“永子”置于棋盘上,黑白分明,黑子黑如鸦青,无任何杂色,宛如一颗碧绿的翡翠,边闪翠环;白子白如蛋清,对光照视,呈象牙之色,细糯如玉,色泽润柔。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中规中矩的围棋子,当地还开发了挂件、配饰等饰品,进一步传播“永子”文化。
展览将持续至10月5日。除了静态展陈外,普洱民族歌舞、仿宋点茶、叶子吹奏、功夫茶表演等云南原生态节目还将在上海图书馆一楼舞台一一亮相。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永昌,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 民族 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