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学术季开幕式现场
2018年9月17日下午,“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学术季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袁运甫作品《荷香百年》捐赠仪式,以及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袁运甫艺术之美》首发式同期举行。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向波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杜大恺,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策展人袁加等先后致辞。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全国人大常委、轻工业部原部长陈士能,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与人文社科分社社长徐学军,以及来自艺术界、社会学界重要学者、清华大学师生等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
展览总策划冯远致辞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向波涛致辞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故宫博物馆副院长任万平致辞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致辞
展览学术主持杜大恺致辞
著名艺术理论家朱青生致辞
策展人袁加致辞
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致辞
袁运甫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杜鹏飞常务副馆长为钱月华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大型画册《袁运甫艺术之美》首发式揭幕仪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开幕式
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三个展厅,通过123幅油画、水粉画、水墨画、彩墨画等作品,全面展示了袁运甫在绘画领域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他在现代色彩学和水墨艺术现代性的探索和成果。此外,展览还展出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长江万里图》和雕塑家李鹤为袁运甫所创作的雕像。
袁运甫先生(1933-2017)是我国杰出的艺术家,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他曾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六十七年的艺术生涯中,为国家与社会创作了大批艺术杰作。袁运甫融中西艺术于一炉,取精用宏,营造出现代中国独有的色彩经验和审美意境,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创获之一。袁运甫毕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袁运甫先生谦冲平和,虚怀若谷,以光辉的人格和博厚的学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身体力行践行了“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本次学术季的开幕,正是对学者们钟情于学术研究的积极回应,它为当下的艺术展览重归学术主导,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开启了新风尚。
雕塑家李鹤为袁运甫所创作的雕像
荷香百年 2011年 纸本 彩墨 102×160cm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表示,“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展览及学术季活动的举行,既是对袁运甫先生的纪念,更是希望通过对袁先生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的梳理、解读和研讨,去追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之路和美术史意义,在深入探究学院历史传统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同时,激励后辈学人以袁运甫先生为榜样,勤奋创作,把个人的价值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勇攀艺术高峰。
展览现场
在学术季开幕式后,还举行了研讨会。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香港大学客座教授、文化学者赵寻,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著名艺术理论家朱青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陈池瑜,清华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等来自艺术界、社会学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十余位重要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于袁运甫先生为学为艺、创作从教的认识和理解。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刘巨德看来,“为新中国大美术梦想奋斗的一群人中,袁运甫是承先启后的灵魂人物。” 中国美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体系,一种写实,一种装饰,对工艺美术学院来说,“装饰”是其最根本的学术灵魂和旗帜。袁运甫在装饰艺术的旗帜下,上扶老,下携小,承上启下,把装饰艺术推向公共艺术、大美术,翻开了中国美术史新的一页。
张晓凌从袁运甫的大美术观出发,通过对袁运甫成就的研究,对今天艺术教育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袁运甫‘大美术观’的特点其一是表现对象范围之大,即对表现对象不挑,看到什么画什么,这就倒逼艺术家只能不断提高绘画技法和能力。但我们今天的艺术家,绘画功夫差,对生活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弱,缺失了袁运甫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王端廷从现代性的角度对袁运甫的艺术进行了阐释,“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是清华的传统,袁运甫希望通过艺术的独立实现人格的独立,致力于艺术语言的探索,并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世界的眼光追求自由。这既是对袁运甫艺术的肯定,也是对其人格的概括。
翁剑青是袁运甫的第一届博士学生,他从艺术史书写的角度,阐释了袁运甫强调的第三条艺术之路:不是走回和重复传统,也不是照搬西方,不是中西简单结合,第三艺术之路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本土关怀,走一条大美术的道路。
朱青生对袁运甫的艺术简单概括为:“丰厚的单纯”和“深沉的华丽”。其中“丰厚的单纯”主要体现为用形式主义对抗内容,通过画面的美感保护被过多内容侵蚀的艺术;“深沉的华丽”则是对主题和命题创作的抵抗,袁运甫认为生活中的任何部分,只要我们改变对它的注意,它都可以变成一种美感。而这两方面恰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所要变革的。
夏可君和杜大恺都肯定了袁运甫水粉画的价值,杜大恺认为“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代表着那一时期中国艺术的最高成就,我赞成这种评价,这是因为这批画作题材的广度前无古人,这是其一;其二,这批画作语言精美,每一幅都堪称经典。回到那段历史去看,这种评价是公允的。”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 袁运甫 1961
上海化工厂 1973年作 54.5×79cm 纸本水粉
胶东落凤渔村 1977年 纸本水粉 54.5×55cm
纵观袁运甫的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将中西艺术的优势相融,取长补短,营造出现代中国独有的色彩经验和审美意境。显现了他孤独求败,努力创新的艺术人生。
玉兰花开 1981年作 104×103cm 纸本彩墨
《朱荷碧盖》 1994年作 120×120cm 纸本彩墨
袁运甫的水墨艺术亦然。他从传统艺术中寻求精神原点,他认为“中国人是不缺色彩的。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很深奥,更讲究!”为此,他穷尽六十年努力实践,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风格,推进了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
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金柱 大金柱Φ580×500cm 小金柱Φ100×500cm×8个
作为艺术家的伟大,还体现在袁运甫将艺术的理想放置在壮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之中。他坚信艺术会改造社会,艺术会让世界更美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公共艺术在共和国土地上生根发芽,融为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诠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袁运甫,,致辞,画院,光华,之美展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袁运甫 致辞 画院 光华 之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