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刻写光明——我国新兴版画运动创始人之一金逢孙先生_金逢孙-刻写光明-丽水-上海-作品-中国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月黑风高,疾雨肆虐,一叶渔舟在浪里颠摇、动荡。船舱中坐着的英俊少年,正凝视着远方,眼中闪烁着渴望

  月黑风高,疾雨肆虐,一叶渔舟在浪里颠摇、动荡。船舱中坐着的英俊少年,正凝视着远方,眼中闪烁着渴望求索的光芒。1930年,金逢孙从处州中学毕业,此时正借着夜幕的掩护,告别家乡,告别父母,乘船顺瓯江东流,经海上赴大都市上海求学,试图寻觅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用武之地。他的父亲一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师范学校,接受过弘一法师艺术启蒙,曾参加同盟会,并被派往印尼任中华学校校长,回国后在处州中学(浙江第11中学)任教的銘新临別时谆谆嘱咐:到上海你要多学知识,只有知识和教育才是救国的必由之路。愚昧要挨打,愚昧会亡国呀……渔船启程了,少年金逢孙带着亲人的嘱咐和期望,迈上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金逢孙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训练。有一回写生时,在法租界河边看到苏北流浪者搭棚而居,贫民窟与坟场墓地毗邻,路边的白骨骷髅胡乱散在杂草丛中,金逢孙受到很大的触动。他想,在大上海这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环境中如何能静心作画?难道画几个裸体女人就能救世济民吗?他深深地陷入了苦闷和彷徨。当天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当时,上海五位“左联”作家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此事震惊中外,也刺痛了金逢孙的心,鲁迅先生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中悲愤地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命运,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鲁迅提倡革命文艺的主张,使金逢孙受到启发。对,就是要用画作为武器,刺向敌人的心脏。

  鲁迅先生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出”,具有犀利如杂文又便于印刷传播等特点,大力倡导革命版画。1931年,上海美专发组织了MK木刻研究会,金逢孙被选为理事,负责岀版印刷。然而,由于美专没有版画课,他们不知如何着手,对怎么刻仍感茫然无措。

  鲁迅为了解决木刻工具问题,通过内山书店购置了日本学生用的最简单的三把刀装木刻刀,金逢孙买了一套,并向刻字铺买了木板,就这样开始了木刻生涯。MK木刻研究会在上海美专举办了四次展,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注。其中一次,金逢孙和MK的其他成员听说鲁迅要来,激动不已,早早到展厅等候。一辆旧式汽车开到展览地点,穿着灰布长褂的鲁迅和西装革覆的内山完造从车上下来,径直朝展厅走去。金逢孙等人紧随其后,亲聆教诲。鲁迅在每幅作品前伫足观赏,并一作了中肯的点评。鲁迅说:版画立即可造,对革命有利。中国文盲多,利用美术的形式宣传很直观,一目了然。鲁迅还买下了其中9幅作品。鉴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告诫这些青年木刻家:这种展览,应掺一些静物、风景,否则,无疑是采用了“自杀政策”,一下子即将它拉入地下,寿命不会长。

  鲁迅先生收藏有很多版画,为了促进中国版画事业,他经常将藏品展岀,这些画展使金逢孙大开眼界。他买下了鲁迅先生主持出版的丹麦版画家麦缓莱勒巜一个人的受难》版画作品四集,细心揣摩其震撼人心的内涵和形式。他创作了《读报》、《小贩》、《轰炸》、《支援前线》等作品,并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将自己和MK成员作品送到内山书店,请鲁迅先生提意见。见到这批年轻人刻岀这么多锋芒毕露的作品,鲁迅先生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鲁迅对金逢孙的《读报》尤为欣赏,后来还推荐该作品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中国革命艺术展”,鲁迅日记也曾提及这幅作品。

  鲁迅先生对木刻版画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借内山完造之弟内山嘉吉到上海探亲度假之机举办木刻讲座,请内山嘉吉授课,自己亲自翻译。在野风画会,鲁迅先生还作了《美术上的大众化和旧形式问题》的演讲。这一切对金逢孙来说是如雷贯耳,震聋发聩,深感受益匪浅。他与內山嘉吉也从此成为朋友,经嘉吉兄弟介绍,他作品被介绍到日本。

  受进步同学影响,1932年,金逢孙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法南区团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经常的活动是贴标语,撒传单,参加反战示威,组织飞行集会。1933年,金逢孙从上海美专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工作,月薪16元,工余仍坚持木刻创作和党的活动。

  一天深夜,地下党派人送给金逢孙所在的团组织一架玻璃版气囊印刷机。金逢孙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将自己的作品和革命传单用油印笔在玻璃版上刻刻,然后将气囊鼓满鼓足,压出一幅又一幅作品,并与同事冒着腥风血雨,张贴到大街小巷。就这样,他们用铁笔耕耘希望,传播真理。

  1934年,MK打算出版KM成员版画集,鲁迅为此作序,认为MK是上海最有影响个的历史最长久的一个进歩组织。该集原件放在周金海家中,由于被人告发,周金海被巡捕房抓走,集子也被查封。

  1934年4~5月,组织通知金逢孙撤离上海晢避,因他被列入当局“赤匪”名单里。金逢孙只得迂回曲折打道回府,回到故乡丽水。为谋生计,金逢孙辗转于浙南地区,先后在处州中学、天台中学、青田阜山中学、永康范树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金逢孙在丽水率先创办了《解放漫画》,并与地下党员野夫等人商议改组“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首届理事会。1939年9月,在金华选举产生浙江省战时美协二届理会,金逢孙担任常务理事。10月,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成立,金逢当选副社长。前方的硝烟弥漫,后方的战斗也打得激烈,金逢孙奔波于金华、永康、丽水,与野夫、万湜思、张乐平、林夫、俞乃大等革命进步美术家并肩战斗,创立木刻函授班,创办《铁骑》、《号角、《旌旗》、《战鼓》,《木刻艺术》等10余种抗日宣传画刊。

  就在这一年,金逢孙担任了浙南文委支持创办的《刀与笔》月刊编委。

  抗战结束后,金逢孙恢复处州中学美术教师之职,直到全国解放,金逢孙的美术创作生涯也终于迎来了灿烂的阳光。1951年,在丽水地委宣传部长晨光同志的提议下,组建丽水地区文联,晨光为主席,金逢孙当选为副主席,主持文联全面工作。当时,土地改革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金逢孙深深地意识到艺术只有与人民血肉相连才有生命力,艺术家只有深入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才有创作的灵感。于是他组织各条线上的文艺骨干到农村,自己也精神抖擞地背起画夹来到农村。

  1953年,金逢孙被调往北京中国美协机关工作,当时的中国美协机关设在中央美院内,齐白石为主席。金逢孙负责工艺美术工作。1954年,他为筹备中国大型工艺美术赴苏联展,与邓白、张文俊等人做了大量的挖掘、抢救、恢复民间工艺品的工作。

  1956年,金逢孙任北京荣宝斋副经理。1959年调往贵州工作。晚年的金逢孙,回山明水秀的丽水老家定居,仍然精神矍铄,每天早早起床,在他家那个大阳台打上一阵太极拳。阳台上种有近百种鲜花,无论春夏秋冬,总是弥漫着清幽的香味。金逢孙就在这清幽的香气中迎来一个个崭新太阳,为了家乡的美术事业,为了自己艺术的追求,他的心依然充满激情。赋闲后的孙逢孙并未放弃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他搁下刻刀,又投入到国画山水艺术的创作,对中国画的内在本质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丰富传统笔墨并加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鉴于他对我国新兴版画作出的贡献,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向他颁发了新兴版画贡献奖。

  2005年12月,金逢孙先生与世长辞。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版画,金逢孙,刻写光明,,丽水,上海,作品,中国版画 金逢孙 刻写光明 丽水 上海 作品 中国
下一篇:金景鸿、房培鑫双人展:走进两位“八零后欧巴”的艺术景观_金景鸿-当代艺术-作品-自己的-景观-美术||上一篇:东南木刻桥头堡__半壁利刃兵工厂——战时丽水版画略述_版画-朱维明-中国-运动-抗战-浙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