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_“当历史回归彩色”将于9月16日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_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上海-中国-照相馆-蛋白

编辑:江静 来源:雅昌网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将于9月迎来开馆一周年。作为庆生展,9月16日,“当历史回归彩色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将于9月迎来开馆一周年。作为庆生展,9月16日,“当历史回归彩色——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藏历史影像展”将于9月16日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

当历史回归彩色海报

当历史回归彩色海报

  当历史回归彩色——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藏历史影像展

  展览时间:2018年9月16日-11月18日

  开幕时间: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上午10点

  出品人:谢子龙

  策展人:严志刚

  学术主持:王溪

  执行策展人:石玮

  展览总监:聂翎

  展览地点: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

  这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跨度大约从1850 年代到1930年代年间,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拍摄中国影像的大多知名摄影师的影像。从文化意义来看,这些关于中国的影像因诞生于晚清没落被逐渐半殖民的背景下,大部分影像展现了以西方文明为主体、对东方的俯视、攫取、收集、猎奇的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摄影介质的档案记录性,通过比对和研究,这些作品仍然是今天对那样一个时期中国展开综合研究最为真实有效的证据。

  此次展览根据内容和形式,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手工上色蛋白影像、玻璃干版的彩色影像、数码上色的蛋白影像以及数字感应影像呈现。一百年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大多是黑白的,让世界变成和眼睛看到一样是彩色的,是那个时期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努力,手工上色是最好的方式。与形式相对应,本次展览将分为四个部分。

  1、当百年蛋白遇上数字色彩

  1844年,从法国的埃及尔开始,外国摄影师开始记录中国,他们几乎遵循了前辈绘画家同样的足迹,用摄影记录那些风景、建筑和人文,并持续着猎奇。在费利斯·比托、达顿与麦克尔斯、密尔顿·米勒、格里菲斯、托马斯·查尔德、约翰·汤姆森、威廉·桑德斯等西方摄影师的带动下,中国最早开放的一批城市出现了众多照相馆,其中知名的有上海耀华照相馆、雅真照相馆、同兴照相馆。随后,以中国本土黎阿芳为代表的摄影师也开始登上中国摄影史的舞台。

  此版块中的所有玻璃湿版和玻璃干版为主的蛋白影像,通过今天的电脑上色技术,重新被赋予新的信息和含义。

约翰.汤姆森,北京,去长城的路上,17cm_23cm,蛋白印相,1868-1871

约翰.汤姆森,北京,去长城的路上,17cm_23cm,蛋白印相,1868-1871

(上色后)北京,去长城的路上

(上色后)北京,去长城的路上

洛伦佐·菲斯勒,在摄影棚中,三个装成挑夫的男孩,上海  19.5cm_26cm,蛋白印相

洛伦佐·菲斯勒,在摄影棚中,三个装成挑夫的男孩,上海 19.5cm_26cm,蛋白印相

在摄影棚中,三个装成挑夫的男孩,上海

在摄影棚中,三个装成挑夫的男孩,上海

  2、以“公泰”为代表的中国摄影

  第一批中国本土摄影师的成长背景,大多来源于他们服务于租界洋人开设的照相馆,或做摄影师助手,或做学徒。公泰(Kung Tai)是立足上海、最早的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照相馆在上海河南路,专注拍摄人像,同时销售中国人像及风景照。

上海外滩全景

上海外滩全景

  1860年代后,外滩迅速扩张。公泰认识到这样的变化与视觉记录的价值,每隔两三年,照相馆就会拍一张上海外滩全景图,以反映外滩迅速变化的建筑外观。本次展出的全景影像由公泰照相馆拍摄于1880年代,由8张蛋白照片拼接而成,所见范围南至法租界,北至虹口区,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外滩建筑的第一次高峰,最为壮观的外滩1号到外滩33号建筑耸立在黄浦江畔,是研究外滩建筑变化与上海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3、桑德斯和珍贵的手工上色的影像

  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是1862-1887年活跃于上海滩的英国摄影师,被称为“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的摄影家”。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桑德斯的影像都代表着十九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尤其以他手工上色的代表作最为珍贵。如今,欧美重要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几乎都收藏着他在中国拍摄的作品,是关于晚清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记录。

 威廉•桑德斯,“家庭合影”,1866年

威廉•桑德斯,“家庭合影”,1866年

威廉•桑德斯,“中国的独轮车”,1866年

威廉•桑德斯,“中国的独轮车”,1866年

  桑德斯的作品一般使用导演情境的摆拍形式,设计场景、找来模特、寻找恰当的道具,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记录于相纸纸上。1866年,桑德斯使用手工上色技术,制作了一系列上海风俗与肖像作品,被公认为是这一时期最经典的肖像作品之一。此时的上色技术,与我们看到70年代国内照相馆的上色手法与方式,十分相似。

  4、约瑟夫·洛克和他的彩色摄影

  在1922年至1949年期间,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深入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考察。在中国停留的27年间,洛克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在此期间,洛克还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这些聚焦于中国西南山川植被,尤其是对纳西民族文化的研究与记录,不仅令西方大开眼界,更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东巴教延寿仪式

东巴教延寿仪式

盛装打扮的少数民族男性影像

盛装打扮的少数民族男性影像

  此次展品皆来自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馆藏,大多数是谢子龙本人今年上半年的最新收藏。在策展人严志刚看来,《当历史回归彩色》不仅仅只是简单展示和复制。一件古老的物品本身便承载着历史信息。借此展览和形式,一方面探讨通过彩色来抵达真实的努力却变成了一种混淆真实的企图,另一方面,这种来自西方摄影师在19世纪的观看心理和角度,更像是一种霸权主义话语垄断,缺少东方人来参与和表达。而展览中对原始影像的技术性处理,让这个展览和当下发生关系,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


关键字: 内容标签:摄影,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上海,中国,照相馆,蛋白摄影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上海 中国 照相馆 蛋白
下一篇:沈文燮个展“关系”亮相元典美术馆_元典美术馆-沈文燮-艺术-反刍-作品-当代艺术||上一篇:“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_湖南省博物馆-湘西-艺术家-湖南-学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