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现场
5.18 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上海市文物局承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顺利闭幕。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为国际博物日当天开幕的展览活动之一,得到文博同行及上海市民的热切关注。
笔者有幸作为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策展团队中的一员,全程参与该展览筹备工作。现结合展览筹备工作,谈谈该展筹展及开展后一些感悟、观察,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现场
一、创新源于积累
5月24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刊发《创新的盛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回眸 》一文强调:新时代博物馆核心要义是要用创新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三个特色为“新科技的应用、新方式的推广和新内容的发掘”。 上历博“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被该文视为发掘新内容的创新型展览。文中这样点评:上历博在对馆藏银器认真梳理,对银器背后的海派文化记忆和银器精湛工艺、人文内涵深度发掘基础上,推出的创新型专题展览之一。
博物馆的基础是藏品,不断推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这几乎是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共识。虽然多年居无定址,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简称上历博)业务人员对藏品征集、研究及展览策划等业务工作从未止步。
银器展览创新的背后,是上历博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与文物积累。上历博银器重点收藏,缘于十多年前一次偶遇。大概是2007年,为迎接世博会在上海的召开,我馆委托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上海籍同行帮忙征集世博会文物时, 无意中在英国伦敦古董市场发现几只银器,银器底款有shanghai 或(上), luenwo(lw)或zeewo (zw)等字样,器物侧面用英文或者中文铭刻上海外侨及相关历史信息。当这批银器初到历博馆时,我们心中一片茫然。上海图书馆藏中美贸易博物馆1975年出版、福布斯等著 Chinese Export Silver( 1785 to 1885 ),引起上历博业务人员对外销银器及上海银器的关注。2008年,上历博馆刊《都会遗踪》刊发《近代上海银器——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文。上历博对上海银器的研究、关注与文物重点征由此起步。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现场
十多年中,上历博馆研究人员不断查阅老上海中、英文原始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及银器实物信息持续不断研究银器, 并以历史研究理论成果指导文物征集实践工作。英国伦敦古董市场、上海拍卖行、上海文物商店等渠道的近代上海银器,经过上历博征集鉴定委员会鉴定 ,陆续进入上历博文物库房。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对历博库房文物进行梳理时,发现了库房内已存但以往不被重视的一些珍贵银器:明代陈所蕴墓地及陆家嘴陆深家族墓地出土的银质凤冠霞帔坠饰, 陆家嘴陆氏墓地出土明代银发冠,清代张善六制银桃,清末民初上海南京路新利洋行银珐琅梳妆套件,老凤祥银酒杯等为历博旧藏。
为对上海银器及其研究成果有更深入、全面了解,我们在查阅国内外各种金银器专题展览图录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重点查阅上海文管会、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出版文物精品图录,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研究人员考古发掘报告;实地参观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 上海市机管局主办的“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以及上海市复旦大学校史馆、交通大学校史馆、上海市宋庆龄纪念馆、金山区博物馆、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体育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等基本陈列及出版图录。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历博馆关于上海银器的历史理论及文物实体研究成果不断在《文物天地》、《上海文博研究论丛》、《收藏家》等文博学术刊物发表,得到国内外一些文博同行的关注与认可。
在理论研究与文物实践结合基础上,我们开始筹备银器专题展览。为此,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近20年金银器展览。通过对陕西省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等国内主要金银器专题展览追踪、研究,通过比较,我们找出上历博馆藏银器的特色及优势所在。18年初,上历博馆策展团队几番讨论、研究,提炼出银器展览主题“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上历博银器专题展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8年3月26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南京西路325号正式开馆。在各界努力、支持下,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日在上历博开幕。“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 成为开幕当天两个展览项目之一,得到各方关注。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现场
二、展览为体,精神为魂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的内容设计,力求以展览为载体,精神为魂,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对展品、展项进行创新性阐释,让整个展览在展现时代魅力的同时,体现其社会价值,传播上海城市精神,促进上海城市发展。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分三部分展示。
第一部分“古银·述往”。这部分银器在展示古代上海银器高超技艺及匠心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古代上海人的精神追求。今上海所辖区域,唐代后多属江南府县。最晚在唐代,上海考古发现银器。宋代,上海银器诗情画意,清素典雅。元代,上海出现著名银匠。明清时期,江南财赋甲于天下,经济繁荣,生活考究。这里除承担大量税粮之外,还生产大量手工艺品。松江府“百工众技,与苏、杭等”。本部分有“银饰·典雅”、“银件·古风”两个展示单元,以第一单元“银饰·典雅”为展示重点。这单元主要展示历博馆藏古代银质首饰。首饰虽小,但工艺细腻精湛,寓意吉祥。 这单元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一对“清代金银翠珠宝镶飞凤银脚发簪”原物放大制作的图版。置于图版下方的实物采用花丝、点翠、鎏金工艺制作,装饰华丽富贵,凤鸟栩栩如生,顾盼神飞,绚丽多彩。此簪不远处是浦东陆家嘴陆深家族墓地出土银发冠,采用明代金银器最具特色的花丝工艺制成,薄透如纱,玲珑剔透。与嘉兴朱碧山(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均藏朱碧山银器 )齐名的元代松江府著名制银技师唐俊卿,其作品至今未现。本次展览,特将明代《松江府志》关于唐俊卿的有关记述制作展板,以引发世人对元代松江府著名银匠的特别关注。
展柜中陈列明代陈所蕴夫妇墓地出土银鎏金凤冠霞帔坠饰及及陆深家族墓地出土银质霞帔坠饰中的“凤戏牡丹”、“刘海戏蟾”图、明代“福寿”银镯、清代“寿字”银链, “如意头”发簪、“瓜果”造型坠饰等,在展示古代上海银器精湛技艺之余,表达出古代上海人对吉祥如意、子孙绵绵、长寿富贵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部分,银器•繁华。开埠后,西风东渐,商风浸淫,异质文化的交融与交汇使上海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银器,承载海派文化记忆及上海市民的丰富情感。近代上海银器,不仅仅是中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融交汇的艺术品。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老上海城市的温情与温馨、荣耀与繁盛。透过一件件银器,可管窥中外居民在上海日常交往画面,再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风云往事,透视海派生活的雅致。近代上海各类银器中闪烁着上海“海纳百川、中西交汇”的精神特质。
本部分展示,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银礼·社交”,这单元分两个块面。第一个块面展示普通上海人在婚庆、生辰、升职等人生关节点社交赠银礼。清代著名银匠张善六制作银质寿桃、1930年上海浚浦局职员庆贺张承惠升职银爵杯为展示亮点。第二个板块,“中外·情谊”为上海特色。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外侨聚集地。中外社交中银器礼物颇多。我们将我馆近年来从英国伦敦征购的部分华人赠英国侨民银器礼品予以集中展示。这部分展示以《收藏家》杂志刊发《近代上海银器中的中外情谊》 为学术支撑。此不赘述。第二单元,“银器·风云”,既展示近代上海各种体育比赛银质奖品,又展示上海人在中国政治、经济重大活动的银质纪念品。1900年前后的猎纸赛马会奖杯,1011年上海高尔夫锦标赛冠军奖杯、1946年上海市临时参议会赠送钱大钧银钥匙为展览亮点。它们再现了近代上海风云往事。 第三单元,“银具·生活”。 通过上海市民在公、私生活空间中使用的各类银质器皿,展示近代海派生活的精致与考究、优雅与时尚。
第三部分,“银业·繁盛”。古代上海地区银器的发展为开埠后上海银器业的发达奠定了基础。开埠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频繁,上海人对银器的需求日趋旺盛。 庞大的银器市场需求不仅吸引周边中式银楼抢滩上海,各西式银器店(又称外国首饰店)也接踵而至。近代上海主要商业街道上,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银楼、首饰店建筑,曾是上海重要的商业文化景观。设计时尚、造型细巧、做工精致、色彩典雅的上海银器,曾是中外游客青睐的上海特产。上海银业繁盛的背后,是几百家银楼首饰店、近十万从业者的开明睿智、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他们为上海城市精神,做了生动阐释。
这部分展示,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银楼·古意。通过上海老凤祥、杨庆和等传统银楼实物、历史图片等,勾勒几百家中国银楼,在近代上海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历程。一大复制的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长卷及40年代银楼同业公会印章极为罕见。策划者希望观众不仅关注精美的器物,更要关注银器背后的人及他们体现出来的精神。第二单元,外银· 欧风。本单元展示为当年上海商业名录中的“外国首饰业”各商号银器。《清末民初上海外国首饰业初探》为学术支撑。上海跑马场附近,曾经作为“法京”、“荷京”首饰代理商的“全昌”号,无限风光只留纸面;展柜中英国新利洋行的“银珐琅套件”却历久弥新,该套银珐琅器散发的欧洲风情至今迷人。沪上广帮银楼,不仅将西式造型与中国纹饰融为一体,设计制作出风格独特的海派风格银器;外国首饰行“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广而告之”的营销手段,它们也驾轻就熟 。“和盛”号的梅、兰、竹、菊纹银珐琅梅瓶,“时和”号近代西式竹叶银壶等一批广帮银楼银器,默默呈现着上海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气度与胸襟。
“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现场
三、展览
超链接: 本次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 “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幕的历博银器展览,尽力推动并体现博物馆的超链接功能。策展团队努力在历史与现实、展览与观众,文物与历史故事间,寻求突破,建立超链接。
“海上明珠,厚德流光”展览开幕之际,正值上海市政府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 “海上明珠,厚德流光——上历博馆藏银器展览”在挖掘上海银器业丰富文化内涵,延续其历史文脉,以期留住城市记忆,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努力,得到上海市首饰行业著名老字号——“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的特别关注与支持。,展览筹备期间,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的张心一、余士渭等工艺大师应邀到历博库房帮我们鉴定银器技艺;公司总部则向历博捐赠近15万民国时期老凤祥银器实物,并将2008年申请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免费提供我们展览使用。展览末尾,民国时期上海“元彰”首饰号手工制作银器工具后,紧接着放映老凤祥当年申请非遗纪录片,将历史与现实无缝链接,照应并提升“海上明珠,厚德流光”的主题。
银器展陈的时代价值得到《新民晚报》记者共鸣。他在参观展览后,以《海上银珠尽流光 老树春深更著花》为题,对“海上明珠,厚德流光——上历博馆藏银器展览”做了专题报道。记者认为,该展览的意义不仅在梳理、回顾了上海银器业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今天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战略提供历史智慧与参考。记者指出“我们要将‘四大品牌’塑造成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不仅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形成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也需要回顾过去,从历史中寻找上海品牌的优秀“基因”,为今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展览在历博新馆开放不久举办。为了给前来参观的观众更多的信息、更好的体验,展览筹备期间,策展团队特地赶制20个二维码,黏贴在展厅中20件精品文物旁边。观众只要拿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展品的详细信息,还能第一时间与朋友分享。通过“智慧技术”,促进了展品与观众的超链接。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 “文汇报笔会”公众微信号、“文化上海”微信号及《新民晚报》网站等新媒介,深入挖掘部分展品背后的故事,主动传播展览信息,将该展览信息通过各种新技术手段传送到更多市民及中外游客那里,促进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超级链接。
为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策展团队在文物与历史超链接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以将展品置身于恰当的历史坐标中,深化展品历史厚重感,挖掘器物背后的历史记忆。为此,历博策划团队根据多年积累,在历博几万张老照片、老文献资料中,查找了不少图片、图表、文献作为辅助展品。如在“银礼.社交”单元,1930年沪江大学学生与银器纪念品照片、圣约翰大学1933-1934年度银质礼品图表,使展柜中雷士德校友会银杯,置身于上海文教 史大环境中。“银具.生活”展示单元,根据《点石斋画报》中清末海上夫人西粲店就餐情景制作的三维立体场景画,将银质西餐具在上海的使用,上溯到清代。“体育.风云”展示单元,1900年前后猎纸赛马会奖杯旁置放的1930年该会英文版纪念册 、Social Shanghai (1911 年版)关于上海高尔夫总会的图文报道报,均使相关展品的呈现更加形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清末民初英国新利洋行银珐琅套件的旁边,是清末代理巴黎、鹿特丹首饰的专卖店“全昌号”的图文广告,以及1908年上海英文杂志中新利洋行所做银器种类销售图表广告。
历史图片、图表及文献与银器实物的配合展示,使历史与展品实现超级链接,既增强了展品的可信度,传播力,也使展品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历史记忆更加深远 。作为辅助展品的展板内容,帮助观众主动将实物与历史链接,深化、丰富对展品信息的理解。
“海上明珠,厚德流光——上海历史博物馆藏银器展览”,将持续开放到8月19日。该展是上历博十年积累,厚积薄发的创新之作。展览首次将多年来无人问津的古代上海银器、近代海派银器及其技艺的发展历史做了梳理和展示,并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海派文化记忆,通过具体形象的展品,努力传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为促进展览传播效果,历博策展团队在该展中使用了多种超链接技术及手段。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近这个展览,从“海派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中,深入触摸、感知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历史脉络、时代魅力,从展览内容中汲取历史智慧,更好地开创未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银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上海市,馆藏,展品银器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 馆藏 展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