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宏伟:创造一套“图像活字”_挑战“观看的极限”_展览-筑中美术馆-像素-版画-版画-图像-展览-组合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展览开幕现场  2018年8月11日16点30分,由筑中美术馆主办,国际著名艺术家徐冰担任学术主持的

展览开幕现场

  2018年8月11日16点30分,由筑中美术馆主办,国际著名艺术家徐冰担任学术主持的“观看的极限·杨宏伟作品展”在筑中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观看的极限”为名,通过杨宏伟近六年来的创作,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对版画与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展览将持续至9月9日。

杨宏伟创作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之初,在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舒可文的主持下,国际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徐冰,国际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刘禾,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艺评家王端廷,著名艺术家肖鲁,艺评家、策展人杨卫等人就杨宏伟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后与艺术家、央美教授孟禄丁、姜杰 、王兵 、周吉荣、苏海江、刘丽萍、姚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佐,艺术家、天津美院版画系主任郭鉴文,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大学教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副主席约瑟夫•舍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藏家、弘毅投资有限公司邓喜红、邓丽华,树美术馆创始人刘霞,非凡仕空间创始人郜迪斐,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国际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徐冰开幕式致辞

国际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刘禾开幕式致辞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舒可文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大学教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副主席约瑟夫•舍尔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杨宏伟开幕式致辞

筑中美术馆创始人林犇

  杨宏伟,1968年生于天津;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4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成为康奈尔大学访问艺术家;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教授。

  作为当今中国文化领域里新崛起的重要艺术家,杨宏伟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依据电脑后台数据库的排列方式,发现了可以生成一整套模件图像制作系统的复数原则。比如他把木料制成大小相同的木块,或铸模多个亚克力或不锈钢的方块,然后把这个模件组成不同的图案和图像。

 

展览嘉宾合影

  这与中国古老的复制技术活字印刷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宏伟在概念上把活字的模件性与电脑屏幕的“单位像素”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为这次展览创造了一套新的“图像活字”,以隐喻电脑屏幕上能发光的单位像素。

  “我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工具,而不是说做了一张画或者一个版子,是这个工具在工作,你给它任何数据、指令,它就不断的衍生新东西。”对于自己的创作,杨宏伟这样说到。

  但在他的老师、著名艺术家徐冰看来,“‘工具’有意思,但‘基因库’更确切,你的工作像是在一种旧语言上制造了一种新的语法。”然后以这个“基因库”为种子,通过不断的裂变、繁殖、生长,创作出一系列作品。“而这个‘基因库’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和今天我们人类的视觉判断依据有一个内在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我说你找到了印刷‘原语言’的东西,基因的东西。”徐冰说到。

  “站在艺术史的角度,杨宏伟的早期作品木口木刻是属于美术史的范畴,但他后来的艺术实验,尤其是《像·素分析》系列,则属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作为当前美术史研究的新的分支,视觉文化研究以回应当下艺术越来越受到各种各样媒介和机械复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从传统艺术史的角度来讨论杨宏伟最新的作品。”对于杨宏伟的创作,刘禾对艺术网说到。

  而所谓的“观看的极限”,是“杨宏伟不断地在像素的复数阴影之间,不同的媒介之间,发掘图像的多种可能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复制本身的幻象,而非对任何原件的复制?或许,像素的光和影在不同的媒介之间游走不定,它多少能让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本质窥知一二,检验观看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为了建构一个视觉艺术的“基因库”,杨宏伟手工雕刻了二万多块木块,即他口中的“像素模块”,模块大小不一,且每个像素模块的灰度值被设置在99到1,艺术家通过组合各像素模块以实现图像制作的目的。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舒可文认为“这些工作量同时也是艺术家力量的来源之一,许多艺术品本身就包含许多辛劳,而这也是呈现人类现智慧必要的部分。”

  在约瑟夫•舍尔看来,当欧洲的许多艺术家还致力于传统木口木刻的创作时,杨宏伟已开始研究当代艺术与木刻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杨宏伟通过挖掘版画艺术本身携带的当代基因,探索出各种各样的观看方式,其对有限和无限之间关系的思考,触碰到了复数性艺术领域中过去没有人曾触碰过的核心部分,推进了版画艺术语言延伸的可能性。他在探索“图像活字”的复数性和模件性过程中,获得了穿越不同媒介界线的自由,不仅跨越了传统与现代性的边界,也打破了模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分野。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杨宏伟接受了艺术网的采访,对其创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像素模块库(部分) 2012-2015 梨木

  艺术网:杨老师,您好!纵观您的创作历程,您是如何创造出这套新的“图像活字”?其灵感契机是什么?

  杨宏伟:这比较复杂,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创作与灵感迸发有关,“图像活字”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慢慢积累的过程,前后持续了几年的时间。当然,这与我之前的经历和体验也有关,我曾在印刷厂工作过一年,90年代末又用电脑做过设计工作,因为本职工作是教书,我还不间段用木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些经历为我提供了可以发现像素的基础。比如用电脑做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电脑显示屏是由成千上万个像素点的矩阵组合而成,这就给我一个启发,版画能不能被打开、打碎,也形成一个新的矩阵组合。

不确定的像素 装置:不锈钢 172×180cm 2016

《不确定的像素》互动装置 观众可以两人一组共同参与完成。一个人按照图片上的每一个像素灰度,指挥另一个人调整不锈钢金属片的角度,反射出环境中的色度,使之与图片中的像素色度相同,来实现完整的图像。

水晶佛像 亚克力 50×60cm 2017

  艺术网:在您创造的“像素模块”中,有大小不一的木块,也有亚克力和不锈钢方块,这些“像素模块”有什么异同?

  杨宏伟:这些都是“像素”,只是制造的材料不一样而已。比如展厅入口处的作品《不确定的像素》,它是由不锈钢方块组合而成,这件作品被放入展厅时其实什么也没有,但不锈钢的材质使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我花了7天时间,对不锈钢方块进行调整,从而使其形成一个佛像。但如果将其放置到另外一个空间,这个佛像又不存在了。所以它对环境的依赖很强。

  而同样的,另外一件由透明亚克力组成的《水晶佛像》,则是通过黑色背景上的透明亚克力,在叠加之后通过光线的阻隔会形成一种黑白灰关系,从而组成了一个图像,这样的创作也是源于像素。

像素分析一号  100×60cm  木口木刻、油墨、宣纸  2015

这个作品由858个像素组合构成,左边为中国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右边是西方古典绘画大师安格尔《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这两幅作品都是由858个像素构成,只是像素之间的排列组合不同。

像素分析六号  232×156cm  油墨、宣纸  2015

这个作品由2264个像素组合构成,下边为西方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大浴女》,上边是中国宋代画家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这两幅作品都是由这2264个像素构成,只是像素之间的排列组合不同。

  艺术网:在您的《像·素分析》系列作品中,您通过同样数量和像素组成了中西方不同的经典作品,对于这样的设置,您的用意是什么?

  杨宏伟:在我发现像素可以利用之后,我一直在探索它们可以怎么用。这样的创作方式只是其中的用法之一,可以用同样的像素完成东西方不一样的图像。在我看来,中西方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你高我低的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之前对西方有一种崇拜向往,这就造成了中西方不平等不平衡的存在。我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向观众传达我对当前中西方文化、历史、政治综合的思考。

  艺术网: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观看的极限”您是怎么看的?

  杨宏伟:其实对于视觉艺术本身,我们只能用眼睛去看,从而形成“观看”;而“极限”是我从形式上挑战人们对图像的辨识度,此外,在艺术技法和语言上,我也不断地挑战极限。总之,“观看的极限”有视觉和体验、语言两层的意思在里面。

  艺术网:谢谢杨老师。

不确定的像素 装置:不锈钢、磁铁,尺寸可变,2015

 

天一生水,木板油彩,976×366cm,2010年

像素分析八号,油墨、宣纸,100×70cm×13,2015年

像素山水 ,油墨、宣纸,180×116cm,2016年

 

像素山水,油墨、宣纸,180×116cm,2016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杨宏伟,展览,筑中美术馆,像素,版画,,版画,图像,展览,组合杨宏伟 展览 筑中美术馆 像素 版画 版画 图像 展览 组合
下一篇:设计互联新展开幕:“造物新世代”汇聚设计前沿代表人物_工艺-设计-互联-新世代-大漆-桂竹||上一篇:苍鑫、任宏伟、崔宇:雕塑的边界研究展在共同艺术中心开幕_任宏伟-崔宇-苍鑫-油桶-嫁接-艺术-黏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