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上海浦东阅读节之创“艺”项目之一的“纸造访” 集思会,于7月27日-29日三天在上海浦东新场文创小镇完美落幕。本次活动以每日每场特邀嘉宾的形式,带来不同领域对于“手”、“工”、“书” 话题的思考与观点的对撞,在古镇探访艺术家工坊,交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与自然、与材料、与工具的作用和反馈,为艺术文化创意人士提供了流动而活跃的交流平台。
人之为“人”,在于造物,所谓文明史,大抵也就是人的造物史,甚或可以说是“人”对“物” 的侵略史。如何理解当下及至未来的“人”与“物”的关系?活动发起人邀请思考者一起来玩了一场文字游戏,“手工书”是“人造物”的一种,但如果将这两个词拆解开来理解,而成为“手|工|书”及“人|造|物”,由这样一个词意转化的方式进入探寻与观察,进而思考与辩论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态度与形式。
第一日话题:手 | 人 Hand / Human, 用手“思考”
与工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为了更加纯粹与自由,艺术从近代以后致力于挣脱形式、材料等有形的束缚,试图从手工作业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思考和 观念。除非思考,艺术不复存在,艺术家开始扮演一个哲学家的角色,而艺术家的手也开始与这个世界生分起来。但如同一棵树,它的枝叶越是向往蓝天,它的根系就越是需要抓牢土地。重新审视艺术家的 手与世界的关系,以手与世界直接接触这 样的方式作为一种“思考”也许可以让艺 术不再是越来越飘忽的空中楼阁,而与世 界、与生活重新交融,并由此重新找回“生 / 身”之意义?
第一日“手 | 人“集思会现场,新场古镇 311 艺术家工坊
中国科技大学的汤书昆教授在介绍《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
体验手工纸工坊
“纸普公坊”创始人,艺术家黑余正在制作艺术手工纸
嘉宾精彩发言摘录:
能够让它获得传播才是当代的挑战。就是说让它美好这件事情,很多人能做得到,而且做得都非常出色,但让它传播是一个很难的事儿,就是那个杠杆需要经过很深的思考的。
实际上关键不是一定在手作这个概念上。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是材料。我们现在却强调反了。
我们没控制好材料,但是在拼命地控制是用手还是不用手。你不控制材料,你光说你也是用手做的。这个是两回事。你把前提破坏掉,你留的是形式,把内容破坏,你把它最核心的生命力的东西破坏了,你留这个形式有什么?
但人工智能算不算手呢?我们现在所讲的手作,是以人的意识,人的感知为中心,其他都认为是异己的,不是本我的。因为我们觉得只有人的意识才是真正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体系它现在开始在发育人工智能的意识了。
艺术也好,设计也好,都是跟生产业本身一直关联在一块。它可能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呈现方式,但是同时又是一个跟世界如何真正对接的方式。
一切东西都在变化,时代是在变化,所以说我们想要保留什么东西呢,如果是真要保留,又是什么东西真正可被保留?是物质?还是情绪?我的情绪又从何而来呢?你还是存在的吗?我们可能谈论的可能是一个制造,是一个人,是一个物质,是一个图像,是一个形式的,一个表象问题,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后面都直通那个我们说不清楚的。
你的眼界,就是这种直感没了,你的手工劳动少了,你的体会少了,甚至你的这个创造力想象力和感受的东西都没了,现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群人没有这种东西,你的基因里没有了。我们这个传承是要有一层人来培养新一层有这种接受能力的人,
第二日话题:工 | 造 Made / Create,“制造即思考”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在他的一本关于造物的思考性著作《匠人The Craftsman》的开篇中如是说。诚然,当下世界是一个消费至上、生产力爆棚而又充 满竞争漩涡的时代,现代工业制造的出现 及发展是手工造物迅速凋零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智能化产业迅猛扩张,曾经日常 并以适合人的速度生产并消费的手工造物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将坚持什么?如何坚持?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更加有利于这种坚持?艺术与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思考与手段,是否能够为其找到合理途径?工业化与智能化制造是否真的是手工造物的终结者?如何 平衡“造出更好的物”与“造出更多的物” 以及追求“更多利润”间不同的诉求?
杭州富阳元书纸非遗传承人朱中华老师介绍手工竹纸制作过程
第二日“工 | 造“集思会现场,新场古镇 311 艺术家工坊
第二日“工 | 造“集思会现场,新场古镇 311 艺术家工坊
嘉宾精彩发言摘录:
手是我们的身体,工是制造,书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品,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这个世界。你周围一切东西是你制造出来的,我们制造的出来的是我们生活状态,我们面对的空间,我们之所以有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在制造,我们能不断的在进取,不断的想要去去拓展我们自己能力,自身身体的极限,超出这个东西。那这个极限又在哪里呢?
我们制造到底要制造什么东西?如果是说在这样一个很完全强调高科技,强调信息化,强调智能化的一个时代当中,我们要坚持一个所谓手工,这个东西我们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做的这个事情为什么在做?我们以后将会做什么?我们自己人以为很强大的东西又在哪里呢?我们的根基又在哪里?
“工”这个字看过去很简单,两横、一竖。很简单,但实际上这个字当中我们包含了我们怎么样跟世界相处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转型太快,工业社会还没来得及就已经到信息社会了,机制纸还没完全展开呢,然后就到无纸化的时代了,然后接着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的呈现。再往下多维空间的塑造,概念又不一样了。但我觉得运转的太快了,所以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虽然人人都要做工,但是什么样的工,你觉得如果是一生一世的话,你会喜欢这样工的东西?
我们今天比较缺的是,容易将就。对自己容易将就。
如果是要有一种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就是要把你自己认为是在审美上,或者是我们所说的这样一个品质上好的东西能够推荐给社会。应该是说让大众首先能够看到审美特别好的东西。 因为看到审美特别好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责任。
做工的人,在你自己本行,你要让人看到最好的东西。所以就是说一个人看到最好的东西之后,再往下看是有结构,你从底下往上看,你是看不清的。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什么叫美?什么叫不美,你是看不清的。从底下往上看,我觉得我们现在大量的人从底下往上看的,因为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旅游品,它是很流行,很通俗,但是你接触的实际上不是好东西。我从我个人角度,我们应该是有责任的,特别是艺术家,特别是优秀的工艺师,你至少在审美上也有责任,让大家看到最好的东西,感知最好的。
第三日话题:书 | 物 Book / Thing,何为“书”?
自然,“书”是“人造物”,可抓可取,可感可触,承载文字与图像,传播思想与文明。但“书”的形态也始终在自我进化,古巴比伦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纸卷,欧洲的羊皮卷,印度贝叶,到中国的甲骨、青铜器皿、绢帛、竹(木)简,线装古 籍,一直到现代书籍装帧,“书”的形态随着我们的文明史本就在不断改变着......当我们人手一个手机屏幕,甚至连吃饭的桌 面都可以是一个储量无限的阅读器时,我 们不得不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何为 “书”?”书”的物质性与内容性(信息性和精神性)哪个才是“书”的“存在”? 如果未来一定要有一方“书”的立足之地, 它将如何?
第三日“书 | 物“集思会现场,新场“缶+”共享书店
体验手工纸工坊
嘉宾精彩发言摘录:
我们希望去探讨一些传统的自然的质朴的这些东西,跟我们当下信息化的智能化的未来有没有一种冲突?因为活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承前启后,那前是什么?后是什么?
如果从物质性的角度来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是小还是大?甚至是挂在空间当中,如果是它是可读性的文字的话,你可以穿行在其中,它就变成一个舞台,变成一个背景,变成一个空间,那这个空间是不是书?它如果传递了信息,它是不是书?
书以后会变成什么?我们到底是物质性重要,还是信息性重要,还是说什么重要?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个材质捧在手上非常好,但是这材质又可能消失,为什么我们会说古法造纸好,工业造纸不好,因为我们会想要一切东西保留得更久。 但是有些保留更久的东西,它是不管你怎么样,随着时间推移,它很多东西还是会消亡掉,甚至我们自己生命消亡的时候,它也没有。那存在又是何在?
书就像一个小型美术馆一样的,但难去真正的把内容作为主体,因为书的功能已经不一样了,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最后可能还是回到体验性上面。
我改变的原因不是说我们放弃传统,而是说我们的传统为现在怎么去服务。
让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我在不断地在理解它的时候,它在帮助我,去追求把历史上非常好的文化用纸的品种进行再现,就是不断的靠近这个真正意义上完美的纸。这是在我通过造纸术,不断地充实和理解之后,每一次越靠近它的时候,这个幸福感。所以说我们坚持,我们的精神是很快乐的,
后记:
困境或是机遇?
当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切割了纸质书的继续蓬勃之路,西方国家的手工造纸作坊早已纷纷沦为仅供参观的博物馆的时候,作为造纸及印刷起源地的中国,我们或许应该庆幸在这块土地上,直至目前,仍然可以在许多边远地区看到自汉代以来就在持续鲜活传承的手工造纸、及其后世因文明传播需要而衍生出的印刷和装帧技艺。但传承的困境不言而喻:一方面是先进观念、技术及产品始终气势汹涌、无孔不入,传统技艺及生产因为成本、效率及品质控制等原因,在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资本化生产力面前不堪一击,维持基本生产及市场已经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宝贵文化遗产难以割舍,但又缺乏足够的革新意识、勇气、营运资金及能力,只能因循守旧,被动面对新兴市场,与当下生活的关系渐去渐远,二十多位嘉宾带着对手作的执着和对艺术的热爱,热烈探讨了手工传承和创新的未来之路,上海浦东阅读节也将会联合艺术家设计师根据此系列活动的素材整理制作限量版的手工书,作为三日集思的精彩内容的留存和传播。
三日谈嘉宾:
黑余、成亮、谢雯、明烨、朱中华、汤书昆、章愳、曹梦芹、徐巍、苏岩声、陈翔+黄祎洁、nini + 凡凡、Gregor Koerting、徐建华、计成千、孙勇、杨家超、黄朝青、唐纯洁、柏志飞、任慧萍、罗奇。
部分嘉宾介绍:
1. 黑余(发起人):
纸纤维艺术家,设计师。2010 年于法国利摩日 - 奥比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毕业,获法国国家高 等实验造型艺术硕士文凭。由于其作品多以纸材料制作,因此回国后常年走访国内各处手工造纸原生村落,也因此结识了各地手工造纸艺人及各方与纸相关的业内人士,逐渐明晰并坚定了创办一间 以探索纸张与当下社会 / 世界对话为方向的纸纤维艺术与设计研究机 构的想法,“纸普公坊”于是应运而生。
2. 成亮(发起人):
2007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2007 年—2010 年任职于上海禾山版画工坊,任艺术总监。2010年创办入版社(ROO STUDIO)开始独立发行艺术家限量版画作品。2012 年参加“蚀客”欧洲版画考察计划,系统考察奥斯陆,巴黎,德国,巴塞罗那四个城市版画工作室运营模式。
3. 谢雯(发起人):
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媒体部副经理,UNArt跨媒体艺术中心的初创团队,专注于创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文化空间的卓越运营,拥有多元化角色的丰富经验,包括知名跨国企业的学习与发展设计师,美术馆和画廊的艺术教育与运营经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制作人等。
4. 明烨:
书店主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在是“会饮”品牌发起人,这是一家以哲学和建筑学为先锋的百科全书书店。
5. 朱中华:
非遗传承人,1968年6月出生于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大同村,在手工竹纸制作领域里长期探索实践、深入钻研,熟练掌控了72道大小工序。并在2013年12月被评为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杭州富阳逸古斋元书纸有限公司总经理,完整传承了富阳竹纸制作技艺,是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单位之一,为保护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汤书昆: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手工纸实验室主任,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展开全中国手工纸的田野调查、工艺研究与实验分析工作。2018年已完成十卷1000万字的撰写与采样分析。
活动参与方介绍:
上海浦东阅读节
浦东阅读节以“阅读 传承 创新”为宗旨,从2017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从4月23日起至8月中下旬,浦东阅读节将举办丰富多样的各类阅读活动,为广大白领和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在互联网时代乐享阅读提供更多平台,吸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各类读书活动,共同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2018年的创“艺”项目将围绕“手”“工”“书” 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以“纸造访”手工书创艺人集思会为启动,“纸工场”大师讲座和纸艺手工坊提升公众参与热情,“纸设展”手工书艺术展将整体项目的重要作品汇聚和升华,为大众打造艺术人文精品内容。
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PMG)成立于2008年6月,由浦东新区国资委出资、新区宣传部(文广局)委托管理的专注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以建成“浦东新区具有引领力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为目标,在文化产品服务创新、文化资产整合运营、文化产业投资合作等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公司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级,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为立足浦东、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国有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平台,为浦东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撑。
ROO STUDIO入版社
入版社(ROO STUDIO)成员自 2004 年开始专注于版画的制作。2010 年正式成立于上海,建立起包括木刻、丝网、铜版和综合版画各项制作种类在内的专业版画制作工坊。入版社以其专业的版画艺术素养,主要以探讨在当代语境下版画艺术语言的空间拓展。为艺术家 , 设计师以及艺术机构提供版画艺术解决方案。入版社所探索和致力的方向,在于引进海外版画艺术工作室的模式,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促进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链接。提高大众对于当代版画文化的认知度,建设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HOLOPAPER纸普公坊
“HOLOPAPER 纸普公坊”是一间纸纤维艺术与设计研究、推广与运营机构,由纸纤维艺术家黑余先生发起并主持运作,将借用国际惯用的支持艺术创作与交流的艺术家驻留计划 (Artist In Residence,简称 AIR) 为主要形式,引进国际当代纸艺术与设计创作理念与经验的同时,向世界介绍并推广中国纸文化,矢志在纸的领域里建立一个在艺术、设计、教育、工艺以及生产各环节之间能够相互促进与生成的良性循环系统,试图将纸从原来作为一种生产的存在状态中抽离出来而成为一种艺术形态与思考,然后再由其影响设计及工艺,并最后重又还原为生产,只是这种生产将是一种脱胎换骨后的造物方式与态度,它将与时俱进,且能反过来继续哺育艺术与设计,而教育将在其间推波助澜,扮演探索、交流、总结、传承、推广其经验与方法的重要角色。
新场“缶+”共享书店:
2017年新场镇成功获评“全国特色小镇”,逐步推进一批文化功能性项目建设,通过与文创小镇功能相符、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带动引领,实现古镇更新,打造“微度假、慢生活、雅趣味”的都市古镇。新场“缶+”共享书店是新场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发挥集聚、传播、共享优质文化内容的平台功能,承载着对“知识分享空间”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在推动全民阅读的时代里,共享书店希望通过线上软件平台+线下实体书店互推,促进文化与艺术、科技之间的碰撞和交流。“缶+” 文创体验空间未来还将定期举办读书品鉴会、讲座、亲子阅读及其他活动工坊,构建广大读者与专家的对话桥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手工竹纸,,东西,艺术家,文化手工竹纸 东西 艺术家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