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100公里-夜走黄沙道”:在空间中寻找“关系”_明堂创意工作区-100公里-展览-凝视-张晋-灯泡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展览现场  2018年8月5日下午3点,“100公里-夜走黄沙道”在成都市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8年8月5日下午3点,“100公里-夜走黄沙道”在成都市青羊区奎星楼街9号明堂创意工作区B区NU SPACE2楼拉开帷幕。作为“100公里”今年的第四次,本次项目由张晋担任策划,参展艺术家有李琨、凌维晗、张晋。

  100公里是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艺术项目,在城市里不同的非常规的空间里展开当代艺术实践,鼓励和支持本土年青艺术家试错、思想或行动实验。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实验共同体,促进和反思艺术家的个体生产,在美术馆和画廊模式之外,搭建艺术家可持续创作的自主平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100公里”在NU SPACE的作品,三位艺术家根据所在展区书店、咖啡馆的性质,在其中找一种“关系”。张晋将工作室的杂物翻出来,搭建了一个《一切杂物》;凌维晗利用RET镜面膜、马赛克“创造”一个三维矩阵《合一》;李琨用灯泡、电线等呈现了作品《凝视II》。

  对于此次主题“夜走黄沙道”,张晋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夜走黄沙道”取自南宋辛弃疾的一首词名,他曾夜行黄沙岭道,浸入式的听觉、嗅觉和触觉体验向其开示生命的日常;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曾夜行未完工的高速公路,那趟富有启示意义的体验将其从关于对艺术的许多成见中解放出来。我在想象一次关于100公里的夜走,个体去把内心自我的私密对话转化成一种公共语言,一种可以跟公众交流的语言,而交流或者沟通原本就是话语公共空间的所在地。因此,100公里的这一次展览,李琨选择使用两只忽明忽暗的灯泡达成一次开环的交互;凌维晗通过构建一个镜面的场域,让观者和多个自我对话;张晋再利用工作室所见的一切杂物,展览期间让观众以物易物。这些作品隐在明堂书店二楼的某处,与既有空间结合起来,我们希望它是一次有态度的尝试。

张晋 《一切杂物》

张晋 《一切杂物》

  走进二楼的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张晋的作品《一切杂物》。这些由杂物、霓虹灯、灯箱构成的物件,都是艺术家从工作室找出来的与自己相关的物件,在8月5、6、7日三天内,可以在现场与来到的人进行“以物易物”。

  张晋,现居成都。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学习,获材料化学方向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NYU.POLY)材料化学博士学位。张晋的作品涉及装置、摄影、和视频。他曾花四年时间反复地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探讨关于文明和文化在现代化中国的连续性。借鉴一些交叉学科的方法论,他尝试去获取(生产)图像。

  张晋表示,相对于去年“100公里”的行走,今年更多的是在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我平时比较爱捡东西,工作室也有一堆杂物,这次根据书店的气质,找到‘买卖’这层关系,将这些与我有关的物件拿出来与人交换,可能这件物品被换走了,下一拨人对这些换走我物件的东西又是感兴趣的,这种传递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并且持续来做,还是蛮令人期待的。艺术家每次面对创作其实不用像如临大敌般,可以轻松一点。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并不长,我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可以说速度还蛮快的,但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很需要的,艺术家和项目都需要找到突破口。行走的方式其实很累,也不可能走太多场。在创作到达瓶颈期时如何寻求突破,美术馆是一种方式,其他场域又是另一种方式,在书店中陌生的人和陌生的作品在此遭遇。换一种方式,根据城市不同的空间和人群做出反应,以此来调整、训练自己,这种相对轻松的情况下可能会出一些东西。”

  “上个月‘100公里’在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做‘碧水云天戏空山’时,只有黄杰和马赛两个人的作品,归结起来其实展览并不在乎作品多少,更重要的是态度。有的时候多少人,谁来看是需要的,但我们更多时间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像之前讨论时,普耘说的一句‘艺术家不要把100公里当做自己的主战场’让我很感动,如何在自己的线索中不用惯性来做作品,换一种方式来看问题,做出一些调整,会有一些潜移默化不一样的东西产生。”张晋如是谈到。

凌维晗 《合一》

凌维晗 《合一》

  凌维晗,201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先后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成都麓湖•A4美术馆做着出版、媒体的策划编辑工作,对传统绘画、雕塑之外的新媒体及更多元的综合装置表达形式产生兴趣,在当代艺术,百花齐放的活跃氛围熏陶下,开始尝试艺术创作。关注未来的发展、更高维度空间理论、自然保护、人文等主题,试图以年轻的视角和想象力尽情创造,于实验中发声。

  此前,凌维晗在“100”公里更多的角色为媒体支持,作为她在项目中的第一次创作。我们看到艺术家利用RET镜面膜、马赛克“创造”一个三维矩阵《合一》。走进整个由水波纹样建造的镜面场域,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自我,据艺术家介绍,这是一个可以内观的现场。“此前我想做关于影像和投影的作品,但这个场地很亮,考虑到与空间产生关系,我创作了这件作品。我将墙面做成‘光之城’一样的城堡,用抽象的图像去构造它,桌面上所摆放的日常调料及酒水代表了我们所处的三维矩阵是比较陈旧的。观者走进空间往不同方向可以看到延伸的世界,我试图打破旧的三维矩阵,可能在次元的角落,你能够看到平行世界无限延伸的很多个自我,并在不断内观、反思的过程中,其他的自我也会朝你走来,诞生一个新的自我。”

李琨 《凝视II》

李琨 《凝视II》

  李琨是一个生活在成都的新媒体艺术家,他运用硬件/软件/湿件进行创作,来探索艺术表达上新的可能性。他创作的装置,音乐,影像,互动程序既在音乐厅、美术馆里展演,也出现在公共空间,让人参与其中。并在大学及机构开设新媒体课程与工作坊。

  在凌维晗的作品旁边,便是李琨的作品《凝视II》,这件由灯泡、电线、单片机所组成的创作中,灯泡以异样的频率闪烁着。据李琨介绍,这件作品与自己此前的《凝视》有关,都是在讨论相同的问题。“《凝视》那件作品与时间、显影有关,当人站在显示器前足够久时可以慢慢看到显现的自己呈现在其中,离开又慢慢消失。那这次的《凝视II》与《凝视》在关系上是一体的。首先,它们在时间的速度和维度上都是非常规的,相比之下《凝视II》更加的孤独,两个灯泡在那个地方默默的完成它们之间的交流,灯丝在展览的过程中由于不规则的闪烁,可能在忽明忽暗中随时坏掉,也可能坚持到展览结束。这些代表这某种关系和交流,就像在不同维度中的你我,似乎很难找到一定的规律,信息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独立的。就像别的维度不被我们感受一样,可能看的时间足够久,把自己的速度调慢,观者可以找到和灯泡之间的关系,就像在一个另外的时间速度和维度中进行沟通交流一样。”

  “咖啡馆、书店这种开放空间对于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前期的作品沟通中与他人的交流其实很像那两个灯泡,可能在外人看来不晓得在说什么。因此我延续了自己对于‘光’的这种形式,表达了某种沟通上的状态。闪烁的灯泡在这里看起来不太违和,可能不太会注意到它,但它的随机闪烁又存在着异样感,与旁边的作品又产生了新的对应关系,这种在非美术馆的场域之下可能感受会更明显,这也是‘100公里’的有趣之处,你的作品会随着空间的改变在体验和感受上发生变化,并随之产生互动。”李琨如是谈到。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夜走黄沙道,明堂创意工作区,100公里,,展览,凝视,张晋,灯泡夜走黄沙道 明堂创意工作区 100公里 展览 凝视 张晋 灯泡
下一篇:书林写意_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亮相国家博物馆_中国画-马书林-国家博物馆-人物-尺幅-戏曲-创作||上一篇:叶向明新展开幕:以符号承载情感_用油画表现写意精神_写意主义-叶向明-悦艺堂艺术馆-载情的符号-符号-展览-油画-现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