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首届Condo_Shanghai开幕_画廊之间有哪些共享新模式?_画廊-当代艺术-绘画-展览-雕塑-创作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7月7日,首届Condo Shanghai正式开幕,9家沪上本地画廊将联手13家国际画廊,在上海西岸、M50、市中心等多个艺术区域举办展览。  Condo始于2016年,由年

  7月7日,首届Condo Shanghai正式开幕,9家沪上本地画廊将联手13家国际画廊,在上海西岸、M50、市中心等多个艺术区域举办展览。

  Condo始于2016年,由年轻的画廊主凡妮莎·卡洛斯创办。此前,Condo已在伦敦成功举办两场,首届Condo纽约也于去年开幕。Condo每到一处,都由不同画廊主发起,本届Condo上海的发起人是马凌画廊的江馨玲。

  Condo 一词源于 “condominium (共治)”,是一个联盟全球各个画廊的大型合作展览项目。 主办画廊与合作画廊有机会在这个项目中共享他们的空间,或是共同策划展览,或是划分画廊空间举办不同的展览。 该项目号召艺术机构对现有展览模式进行重新评估、整合资源并共同行动,为不同画廊空间提供了一个更有利于发生实验性展览的环境。

  下面,跟着永远爱艺术的小姐姐去看今年的Condo Shanghai~

  马凌画廊&国王画廊&施博尔画廊

  “无灵之灵”

马凌画廊联手两家知名的德国画廊——施博尔画廊和国王画廊,呈现三位艺术家的联展 “无灵之灵”

  马凌画廊联手两家知名的德国画廊——施博尔画廊和国王画廊,呈现三位艺术家的联展 “无灵之灵”。施博尔画廊和国王画廊分别带来了英国艺术家藤原西芒和德国艺术家安德鲁斯·施密特的绘画及装置作品;作为主场画廊,马凌画廊携上海本地女艺术家何意达的作品,与另外两位优秀艺术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交流与对话

  藤原西芒的作品横跨表演、绘画、视频、雕塑及装置等多种媒介,从广告到考古,挖掘世界的多样性,通过虚构的个人历史以及考古学方式,思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本次展览中的《瑞贝卡》(Rebekkah, 2012)是一件结合雕塑和影像的作品,作品的出发点是一名曾参与2011年伦敦暴乱的16岁女孩瑞贝卡。藤原用影像记录了瑞贝卡在2012年为期两周的中国之行,这次旅行是瑞贝卡的一次改造之旅。在中国,她参观了一间平板电视机工厂和一个运动服装制造厂,见证了那些她和她的伙伴们在暴乱中抢夺的商品的真实生产环境。之后她去了西安——兵马俑的所在地。瑞贝卡在那里参观了制造现代兵马俑的工厂,并以她本人的形象设计了一种兵马俑风格的雕塑。迄今为止,已经制造了超过130件瑞贝卡的兵马俑雕塑,随着藤原在世界各地的展览而向世人展出。这130件瑞贝卡雕塑是其形态来源于日常生活却又似是而非,被扭曲和抽象化的家具丶器皿不再具有功能性,光滑锃亮的表面带有一种诡异的美学特质。这次展览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下的产物,工艺价值以及每个流水线工人在生产中的偶然错误在雕塑中都是可见的,这个形象的原型却是一个企图破坏这种早已稳固的生产与占有之间关系的英国年轻女性。藤原的作品灵感往往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通过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巧妙的逻辑结构,来探讨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建构。

  安德鲁斯·施密特的雕塑作品往往具有鲜艳诱人的色彩。同时,其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将完美或美丽的东西与不协调或不必要的部份拼接。本次展览中,施密特展出了一系列类似于产品说明书的单线条绘画,两件新的橱窗作品,以及雕塑装置《保垒》。漆白的铜雕塑是一个抽象的女性身驱,经常以不同的形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这具神秘的身驱倚靠在粉色的窗状物体上,类似欧洲哥特式教堂的窗户,人体与建筑之间产生互动。此外,施密特这次为展览创作的两个橱窗作品《典范》 似乎保有一些建筑、舞台般的景观,像是织锦覆盖的宝座或电影院。而在作品《嵌合电气化》中,画中的人们实行了各种自我伤害的行为,以达到与机械的合体,平静的过程荒诞而令人不寒而悚。这些可怕而目的不明确的行为,通过视觉传达引起观众对身体的疼痛感及机械性之注意。

  何意达关注物体的物理特性和物体之间的造型关联,有时对材料稍加改装,有时甚至就是物料本身的样子。弥散在物件缝隙之间的是艺术家的人工劳动。人工劳动作为一种材料之间的黏合剂,通过弯曲、捆绑、倚靠、悬挂这样动作透露出微弱的人类痕迹,“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文明”的生产方式在此混淆。何意达将现代的廉价材料,或是某处寻觅而来的当代工业物品,通过基础的劳动方式,过程也不涉及更多现代加工工序,将现代的、文明的材料混浊为原始的、基础的,本来应当通向高大宏伟之途,却转向共有和平凡,通过混浊化将神圣性消解,一种反叛由此诞生。

  总体而言,三位艺术家分别使用批量生产的人形雕塑,机械嵌合人体的想像,和一些几乎全不经雕琢的物料的相互拼凑,讨论关于人性和人类感觉的主题。他们的作品都有强烈的物质感,将物质放在风格及主旨之最显要的位置,他们在作品中坦露出这些看似没有灵魂的、工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的物质,要追寻和诘问的却恰恰是人类的灵魂,即人类生存的伦理及感觉。

  香格纳画廊&赛迪HQ

香格纳画廊携手赛迪HQ画廊

  香格纳画廊携手赛迪HQ画廊一同参加第一届CONDO上海的展览项目。展览在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8号楼呈现,展出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来自香格纳画廊的艺术家耿建翌、鸟头;来自赛迪HQ画廊的纽约艺术家乌里·阿兰、莱恩·苏利文。此次展览贯穿了媒介的多样性——包括绘画、摄影和装置,展览展示了四种显明的实践方式 , 而每一个方式都反射出其独特的声音和内容。

Ryan Sullivan, Untitled[Condo Shanghai], 2018, cast urethane resin, fiberglass, epoxy, copyright Ryan Sullivan,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Ryan Sullivan, Untitled[Condo Shanghai], 2018, cast urethane resin, fiberglass, epoxy, copyright Ryan Sullivan,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莱恩·苏利文的大型多层绘画反映了其充满活力、变幻莫测的抽象艺术。其最新的作品由硅橡胶模具制成,而创作过程则是“反向”的:他在开放式的模具上泼洒了一层一层油漆,利用模具特殊的形状或轮廓影响油彩的流动。当莱恩·苏利文把颜料填充到这些作品中时,每幅作品在此过程中构成了图像和物体的共存体,从而形成了无形增长而不可预测的创作。颜料在其中起到了熔融雕塑介质的作用, 使得绘画图像的演变(由水滴、笔触和其他手势构成)与艺术作品的其他材料无法分离。

Uri Aran, This One Too, 2016, mixed media on wood, copyright Uri Aran,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Uri Aran, Merrily, 2016, polyurethane,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wood, copyright Uri Aran,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乌里·阿兰在2016年的一系列墙上作品,将绘画、雕塑、拼贴、文本和印刷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持续变化、并且被不同符号层次叠加的动态系统。每个作品都包藏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符号、标志、手工标记和调和元素,形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的语言和图示,以抵制观者直接的破译。阿兰通过多种媒介的结合,印刷、刻痕的变换,创造出了令人似曾相识的符号,偶然注释和抽象线性华饰的混合物。他将自己的作品描述建立在一种“扁平化的逻辑”之 上,以掩饰他们表面上的随意性。

展览现场 耿建翌作品展区

  作为中国“85 新浪潮”先锋派运动的重要成员,耿建翌的作品避免在任何单一的呈现方法或意义的归类。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他采用了一种极为广泛而又截然不同的技术范畴,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绎、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使用不协调的元素来破坏任何企图对他作品决定性的或系统性的解读。在 2016 年的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国产手电筒放映动画电影:笨重的设备与它们投射出的小投 影形成了不和谐的对比。每一件作品以微观的视角记录了时间流逝的痕迹。

展览现场 艺术家导览

鸟头 BIRDHEAD | 情放志荡-2017-28  Passions Bloom Ambitions -2017-28 | 银盐黑白照片上丙烯颜料 Acrylic on gelatin silver print | 2017 | 90 x 115cm

  鸟头的艺术创作以摄影和摄影理论为基础。他们将纪实摄影、蒙 太奇、绘画、拼贴和装裱等元素结合起来,拍摄具有多重情绪和意义的摄影图像,其中,这些情绪和意义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鸟头大部分的作品都聚焦在上海的建筑和社会结构之中。城市的变化和分裂不断地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之中,多重影像被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丰富但无法解析的“悬案”:单副的影像始终是更大世界 观的片段或索引。他们的最新系列“情放志荡”将重点放在试纸和暗房里产生的废片上,这些 构成了该系列中绘画和摄影拼贴融合的基础。

  在这个展览中的不同作品,描绘贯穿着一种局部与全部、碎片与整体之间有趣的转换关系。尽管他们的方式和风格大相径庭,艺术家们集合在同一个推动力下,意图把折中的部分纳入一个 更大的系统,同时抵制着一幅"完整画面"的炫目感和终结性。

  艾可画廊&Peres Projects&Koppe Astner&Soy Capitan

艾可画廊作为主场画廊与Peres Projects,Koppe Astner和Soy Capitan一起参展首届Condo Shanghai

  首届Condo上海,艾可画廊作为主场画廊与Peres Projects,Koppe Astner和Soy Capitan一起呈现三位新晋艺术家的展览:阿贾布·伯纳德·阿特格瓦(Ajarb Bernard Ategwa),格蕾丝·韦弗(Grace Weaver)和王晓曲。三位来自不同大洲的艺术家运用各自独创的表达手法探索人物画的主题。

阿贾布·伯纳德·阿特格瓦 Ajarb Bernard Ategwa, 今天是星期二 Today Is Tuesday,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99 x 178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Peres Projects提供

  阿贾布·伯纳德·阿特格瓦1988年生于喀麦隆,目前工作生活于喀麦隆杜阿拉。阿特格瓦的大型作品重新演绎了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规模,他 以鲜明的色彩和平面风格,讲述了喀麦隆最大城市和经济首都杜阿拉居民所熟悉的广告语言。阿特格瓦独特地运用线条和颜色,将这些城市场景,声音和气味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丰富的感官沉浸感。通过直接取用当下喀麦隆的情景,阿特格瓦的作品以细致入微的视角回应了关于非洲经历的概括。艺术家的创作与他的时代和地点息息相关,阿特格瓦对人物形象的抽象渲染为我们所有人在他的创作中看到自己开启了一扇门。

格蕾丝·韦弗 Grace Weaver, 一个女孩的肖像(2) Portrait of A Girl (2),  201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33 x 25.5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Koppe Astner & Soy Capitan提供 

  格蕾丝·韦弗1989年生于美国,现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韦弗的艺术实践旨在为油画的历史贡献一种“少女”的视角。她主要描绘的是多人物的场景,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取决于严格控制的底色上的节奏与环环相扣形成了广泛的糖果色镶嵌效果。通过油画,韦弗想要向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借鉴,融合创造成一种强调女性化的新语言,倡导可爱,奇思妙想和女性的美学。

王晓曲 Wang Xiaoqu, 冰人 Man with Ice, 2018,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00 x 120 cm, 图片由艺术家和AIKE提供

  王晓曲1987年生于中国,目前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王晓曲描绘的环境和叙事来源于剧院、漫画书和大众事件的交互影响。其作品背后的想法植根于她曾经作为摄影师的经历:她通过摄影师的精确和细致的构图记录她对现实的感知,并成功地将现实转化为奇异和超现实的世界,进而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其结果是夸张的形式,体积和比例,以及黑色幽默的日常事件编年史,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几乎像雕塑一样站立。王晓曲关注主观真理的脆弱性和绘画的内在不真实性,因此,她抵触任何挖掘更深层意义的企图。她一直在寻找每张图像的主题与由人物所产生的叙述情节之间的短暂连接。

  大田秀则画廊上海空间&Mai 36 画廊

  臧坤坤、陈国良双人联展“飘渺机器”

Mai 36 画廊和大田秀则画廊呈献中国艺术家臧坤坤与新加坡艺术家陈国良的双人联展“飘渺机器”

  Mai 36 画廊和大田秀则画廊呈献中国艺术家臧坤坤与新加坡艺术家陈国良的双人联展“飘渺机器”。

  乍见之下,此次展出的作品之间,差异醒目。然而,臧坤坤和陈国良之间形而上学的相似性,则等待着观者来发掘。此次展出一些作品,既有着绘画的实在性,又具有着物质性和表现性。同时,另一些作品则摒弃了传统的制作和陈列方法,来展现绘画的雕塑潜力。

臧坤坤,“巴内特·纽曼在社会主义(社会)”, 2018, 木上丙烯, 85 x 75 x 4.2 cm©臧坤坤, 图片由艺术家及Mai 36 画廊提供

  臧坤坤在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他的创作脱离了传统媒介的僵化定义,进入了挑战绘画或雕塑的基本构成的抽象阶段。他与物质性的密切关系,表现其对木材、水泥、铝、砂纸、皮革与塑料等的运用中。他的作品显现着集体记忆的色调,也预示着一个完全抽象的未来。

  以其对细节的敏锐目光,臧坤坤将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物件融入其作品中,并以此记录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程,无论是看似匆忙放置的水泥砌块,一袋旧暖壶上的木塞,还是一群老年人松散的聚集在露天健身器材的周围——那些夹携着过去的空气的图像总是超越象征。

陈国良, “外周仪式 I”, “外周仪式II”, “外周仪式 III”, 2018, 木框和航空织物上丙烯, 163 x 408 cm ©陈国良, 图片由艺术家及大田秀则画廊提供

  另一边,在欧洲游学后回到新加坡创作的陈国良同时在多种画家表现模式间共存。他的早期作品以观念构架静物的动态,而在近期作品中,他则将抽象作为研究触摸的动态与痕迹转瞬即逝的本质的方法。

  陈国良以避免直接接触的方式作画。颜料被稀释后得到了流动性,在绷紧的航空织物上扩散与蔓延,最终得出的成品是一种多孔且半透明的平面,布满了各种巧合之下造成的污点与痕迹,但实际上,这种巧合却是通过类似于编排所谨慎构建出来的,通过运用多种身体动态——移动、倾斜和转动——他尝试着令片段交互并不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以此次展出的大型三联作品《外周仪式》为例, 三幅作品像是镜子一样相互映照,相互呼应,又因重复而偏离。在表面之外,观者也会开始注意到背景中心的实心支撑画框。

  展览“飘渺机器”希望创造出增速的思想交流,探讨什么构成了绘画与绘画是怎样作为软引擎以延伸材料的形式塑造并转换我们对历史和记忆的知觉。

  东画廊&Ghebaly 画廊

东画廊与来自洛杉矶的 Ghebaly 画廊带来中国艺术家胡为一与墨西哥艺术家 Yoshua OKÓN的录像作品

  东画廊与来自洛杉矶的 Ghebaly 画廊针对中国艺术家胡为一与墨西哥艺术家 Yoshua OKÓN 的录像作品展开对话,以此呈现本土画廊与国际伙伴之间的双向交流。两位艺术家同是敏锐的观察者,特别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他们总在探索一项看似反常的身体技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处私人领地。他们通过镜头传递了一种人类学的方法,利用行为、表演、行动之间的不稳定关系进行试验。

Octopus, Yoshua OKÓN, 2011. 单通道录像装置 (彩色, 有声) 与带有泡棉的家得宝桶 (可选), 18'28, 循环播放 图片由艺术家允惠

  为了这次在中国的首展,Yoshua OKÓN 深入剖析了美国人与所谓历史之间充满分歧与迷思的特殊联系。作为一位文化组织者,OKÓN 涉及的话题包括跨国主义概念与全球性力量的本地化效应。他将游戏性与批判性置于同等尺度,用来映射过去发生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对当代日常生活的显著影响。他因纪实与虚构的相互交织而闻名,且通常与诠释对象达成合作、重现现场。

保持匍匐, 胡为一, 2012. 单通道录像装置 (彩色, 有声), 3'21'' 图片由艺术家允惠

  胡为一来自成长于急速社会发展时期的年轻一代。作为艺术家暨策展人,他编造话语事件,把自己对解放、自由与革命的想象操练为极具象征性的姿态。回应 OKÓN 的实践,胡为一折返到他迈向街头剧场的过程当中,重描自己的创作习性如何在不经意间与和平年代形成对峙。在此脉络中,占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于让艺术家与逐渐消散的过去产生缔结,并记录下这种补偿经验。

  没顶画廊 &卡洛斯/石川画廊

  陈英:有痕可迹

  Issy Wood: 法外之子

没顶画廊与英国画廊卡洛斯/石川 (Carlos/Ishikawa) 联合共享没顶画廊位于西岸的空间

  没顶画廊与英国画廊卡洛斯/石川 (Carlos/Ishikawa) 联合共享没顶画廊位于西岸的空间。没顶画廊推出居住在北京的艺术家陈英的最新作品;卡洛斯/石川则带来常驻英国的美国艺术家 Issy Wood 的最新作品。

陈英《相似性刺激》2018 布上油画 235 x 160 cm

陈英《重迭》2018 布上油画 120 x 150 cm

  借此次 Condo 项目,艺术家陈英带来其新近创作的六幅绘画作品。继去年9月他在没顶画廊的首次个展之后,陈英开始主动寻找一种“陌生”的创作状态。规避内容的依赖性,并舍弃绘画的旧有习惯,转而开始处理非常规的“新鲜”对象。另一方面,在对创作方式的扬弃过程中,陈英仍延续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通过对电脑软件的使用,将图层关系与日常视觉经验进行布景式的再制;缠绕式的线条与波状条纹——这些带有动势的视觉元素,形成了其绘画实验的瞬时剖面。

Issy Wood Bed or breakfast 2018 oil on linen 225 × 150 × 5 cm

  另外,即将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 Issy Wood与陈英表现出对绘画相似的思虑,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创作方式:陈英通过 Photoshop而 Issy Wood 通过手机摄影作为图像的中转处理站;也表现于他们在物质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相互流转的动力。不同之处在于,Issy Wood 画面中频频出现的被剥夺光芒的珠宝显示了她对欲望社会的忧愁与思辨。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艺术家不慎透露的怀旧乡愁,使其画面时常呈现出20世纪画者的面貌。

  陈英与 Issy Wood这两位时代与地域背景迥异的艺术家,都以绘画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在反复被宣告死亡,又一次次诈尸般返场的过程中,绘画仍将带着其无法暗淡的灵晕,于此次艺术共和式的项目中,忠实的再现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力。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墨西哥joségarcía ,mx

  “图像·时间·界线”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与墨西哥画廊joségarcía ,mx联合策划展览“图像·时间·界线”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与墨西哥画廊joségarcía ,mx联合策划展览“图像·时间·界线”。 参与展出的三位艺术家José León Cerrillo(joségarcía ,mx)、Nina Beier(joségarcía ,mx)和黃荣法(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围绕展览主题,呈现雕塑、装置、录像等一系列作品。

Nina Beier, 肖像模式 Portrait Mode, 2013, 现成衣料, 橡树制木框 Found garments, oak frame, 120x100x5cm (including frame, 包含框)

  在墨西哥艺术家José León Cerrillo的“新巴洛克”与“诗”系列中,艺术家重新解析图像的视觉组成,其将线条、形状、颜色等基本图形元素从二维平面中解放至立体空间构造,也引领观众尝试从不同角度观看作品。于此相对应的是,丹麦艺术家Nina Beier的 “肖像模式”在反向地探索了图像的多重可能性,Beier 将布料放置于画框的背面,使三维物体横跨框架的界线从而变成图像,在此转换过程中,意在表达不断变换的服装潮流是一个被包装的虚假之物。

  重新诠释“铁杵成针”這句中国古代谚语,香港艺术家黄荣法的同名录像作品捕捉了他对这个承诺的一个瞬间。在此, 艺术家用看似荒谬的举动将时间流转到其个人的一生中。在雕塑作品“时·针系列”中,黄荣法延续了“铁杵成针”的隐喻之意,将从铁杵提取而来的金属粉收集并封存在针状的玻璃管子内。通过这些稍纵即逝却又持续不断的举动,艺术家将观众引领入一个带有形式仪式感的场域。

  穿梭于图像的边框,跨越于模糊的时间边缘,三位艺术家藉由各自的艺术创作共同勾勒出一个界线交错的场域。在动与静、形式与象征的交替中,观众也逐渐成为了这个微妙变幻时空概念体的一部分。

  J:GALLERY&greengrassi&Project Native Informant

Midday Stanza I (2018), Mixed media sculpture, 110 x 110 x 18 cm (10 pieces)

Rigoletto, 2018, Oil on iron plat, three channels video,rigoletto, 20 x 30cm (painting),video, installation dimension variable Rigoletto

Your bathroon 2018, Wooden framing 80 x 60 cm Your bathroon

  J:GALLERY此次携手greengrassi及Project Native Informant,共同参加首届Condo Shanghai。

  本次参展的3家画廊共同呈现7位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多元媒介的作品,包括哈芬迪·安努亚(Haffendi Anuar)、蒲英玮、钟云舒、罗伊·埃思里奇(Roe Ethridge)、詹妮弗·斯泰因坎普(Jennifer Steinkamp)、弗洛·布鲁克斯(Flo Brooks)、茱莉亚娜·赫克斯特布尔(Juliana Huxtable)。

  Gallery Vacancy&Misako & Rosen 

  “I Mean It When I Say XXX”

Gallery Vacancy 与 Misako & Rosen带来联展“I Mean It When I Say XXX” 

  Gallery Vacancy 与 Misako & Rosen 一同参与首届Condo Shanghai的展览项目。参展作品分别来自Gallery Vacancy的艺术家西村有、张子飘、王茜瑶;和来自Miksako & Rosen的艺术家 Fergus Feehily、Magaret Lee和南川史门。CONDO Shanghai共享画廊的新空间模式在给予了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六位艺术家意外碰撞的可能的同时,也正在静候一场“自说自话”的,“毫无交集”的狂欢。

展览现场

  “I Mean It When I Say XXX” 正揭示了流淌在表达前意识与表达后结果间的差异缝隙。如果这场狂欢的输出是自我辩护的审判现场,那么六位艺术家也正凭借着各式各样的方式,手持着各式各样的证据语言试图解释他们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在时间,记忆,或不可预测的情感等不同维度间表达差异的矛盾。“I Mean It When I Say XXX” 也恰好在这个既严肃又荒诞的语境中呈现了这六位艺术家是如何庆祝这场审判,又是如何在各自表达辩解的话语尽头意外相遇。


关键字: 内容标签:Condo,画廊,当代艺术Condo 画廊 当代艺术
下一篇:雕塑图绘性的表现与实验:“文心高古——林岗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_雕塑-林岗-湖北-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上一篇:艾米李画廊推出“他们+”与伊格尔·奥泽里双个展_关注不同语境下的写实绘画_艾米李画廊-“他们+”-写实绘画-现场-油画-艺术家-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