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开幕现场
7月8日,由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在上海环球港4楼展出。作为以“影子”创作闻名的艺术家,山下工美以前卫的方式塑造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本次展览集结了艺术家创作二十五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最知名的“光影系列”外,还有“星座系列”、“拓印系列”、“织品系列”与近年的“山谷系列”,观众可从不同侧面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脉络。
艺术家山下工美
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定伟
成长,变化中找到永恒
1968年,山下工美出生于日本高崎市,随后一直生活在前桥——一个距离东京一个多小时火车程的小城市。学生时代,山下工美曾旅居各个国家和城市:1984年,山下作为印第安纳州Connersville高中的交换生第一次来到美国,在那里,她是唯一的非高加索人;在中西地区一年后,山下从布法罗市附近的先锋中央高中毕业,随后去了意大利佛罗伦萨求学;1990年,她搬到西雅图,在康沃尔艺术学院学习视觉艺术;1999年,她从苏格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完成了硕士学位。
直至当时,山下没有将自己定居在任何一个地方。在美国时,她发现人们习惯先入为主地给她贴上各种标签,如“亚洲人”、岛国”、“珍珠港”等。对此,山下工美说:“人类太难以预测,词汇根本不足以描述他人。人就像墙上的影子轮廓,就算我们认识组成它的部件,也不足以使我们能够解释它。”后来,影子成为她最主要的创作媒介之一。她向往在变化中的永恒,这种态度是温和的,也可能是哲学的。
从学生到艺术家,山下工美在这个身份转变的过程里表现得举重若轻,她的作品一直被欧美的顶级展览和美术馆展出。欧美的媒体和艺术评论家们给了山下工美很多杰出的头衔,美国艺术网站“My Modern Met”把她评为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前卫艺术家之一,是“和草间弥生同等重要的日本当代艺术家”。
“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 展览现场
光与影,简单又深刻
山下擅长使用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媒材来创作。那些积木、布料、针线甚至是信用卡,到了她手里,都被重新赋予了形状和情感。同时,她坚持用素人作为创作灵感。她偏好提供有限的信息,把想象空间留给观众。
与简单的创作媒材相应的是,山下勾勒的影子也非常简单而写实。抽象的影子在她手里转化成一张张生动的脸,细微到下巴上的几根胡渣,婴儿绵软的眼皮,女孩坐下时些许叠起的小腹都能清晰可见。
展览由一串“问与答”开始
来自山下工美的呼吁
“我在创作时发现,当熟悉的事物转化为不能由习俗定义的东西时,它们其实向我揭示了生活的其他维度。我的艺术创作让我意识到,我们只看到了通俗生活中极微小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其实是无法估量的宏大。”山下曾这么解释自己的作品。
此外,山下的许多作品都透出了她对于僵硬化定义的厌恶,和对人类认知方式的思考。她的肖像作品提出了“人类只能以有限的方式分类事物”这个问题,光影系列则持续探讨了“知识的可靠性及永久性”。
“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 展览现场
1995年,她创造了一个雕刻的感叹号,在墙上却投射出了问号的影子,艺术家的巧思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多样性,也让观众发现了人类对事物认知的匮乏。
山下工美作品《贝克特与他的文字》,拓印系列,2000
2000年为,山下为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艺术机构Cryptic客制作品《贝克特与他的文字》。山下工美用贝克特的手写笔记做成浮雕板,再通过这块浮雕板、纸和炭笔,引用贝克特自己的话语拓印出了他的肖像。
“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 展览现场 作品《0—9》,光影系列,2011
2011年,山下完成作品《0—9》,这是光影系列中的一件。谈及影子,总会联想到具象的内容:树的倒影,人像的剪影。不过,数字和光如何 能创造出光影的魅力?山下的这件作品能体委到这股力量。
山下工美作品《弦》,织画系列,2013
2013年,山下创作了《弦》。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夏威夷拜访好友的过程。当时,山下和朋友从夏威夷的餐厅离开时,骤雨才息,能看到远方有一道很美的彩虹。她立刻被这美景震慑住了,脑海中即刻浮现了她外甥女的样子,她牢牢记住了这幅美景。回到纽约后,立刻用七条代表彩虹的线,勾勒出了外甥女爱奈的模样。
对于山下工美而言,丑陋来源于人类认知里的刻板印象和僵硬的信仰,而美丽存在于改变里。当她谈到“美”的时候,她描述了可变的天空,英国田野上的云彩,午夜森林中漂浮的白玉兰,阴影在那些可流动的变化里都留下了美丽的瞬间。
据悉,此前“浮光掠影”展第一站曾在台北展出并取得了轰动反响。本次上海站的展览,是她本人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人作品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14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山下工美,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当代艺术 山下工美 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