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研讨会现场
5月22日晚,藉《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中文版正式出版之际,佳作书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文物出版社、《收藏》杂志以及窄门文化,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学术研讨会,探讨文房木作小件的典范价值。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英国资深藏家、《士林典藏》作者马科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中国古家具收藏家、研究学者柯惕思,中国古家具收藏先行者蒋念慈,古家具研究者、鉴定修复专家张金华作为发言嘉宾;并特邀窦文涛作为嘉宾主持。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也是文房收藏爱好者
研究学者柯惕思和《士林典藏》作者马科斯•弗拉克斯
《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封面
《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是马科斯2014年发表的著录《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的中文版,经过长时间的筹备、翻译、设计工作,以及与印厂的反复沟通协调后,这本呼声很高的中文版,终于在中国上市。
《士林典藏》目录
《士林典藏》收录的文房小件
马科斯从20多年前开始经营中国艺术品,经手过不少好家具,是一位享誉业内的行家,同时也是一位贡献卓著的学者。在此书中,马科斯将文房器物置于文人文化背景中,以“木”为纲,将196件精美文房木作小件归入五间理想“书房”呈现;藏品种类包罗万有,配以参考价值极高的附录,是一本木器文玩藏品的佳作,也是一本可长期参阅的工具书。在提供鉴赏的同时,通过文雅的审美揭示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彼时历史情境和时代特性。
马科斯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收藏及写书历程
在研讨会现场,马科斯表示:“想这样一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早期,九月底的一个下午,香港,凄风苦雨。一位知名的家具商人正等待着一批中国内地运来的新货。运货卡车一到,卖家同他打了个招呼,便赶紧打开货车后厢。这位商人看了一下东西,没让卸车,只让这些货照原样堆着。它们都还没装配,散件用彩绳捆扎着。对方给整批货报了个价,商人笑了笑,开始还价。双方谈不拢了,卖家望了望这批货中几件特别的物件,继续议价。当讲价到了关键时刻,卖家无意中打开还留在货车上的一件橱柜的门,里面塞满了笔筒、盒子、木箱和其他小玩意儿。那位商人似乎看上去不为所动,但是价格却有所松动,买卖双方最终成交。”
这就是马科斯和妻子黛比20年前进入这个市场时的情形。刚刚涉足此道的马科斯,盼望可以经营一些自己所能收藏到的顶尖品类。这些精美的小木作即刻吸引了他们,在一些同道的帮助下,他们有缘收藏到了不少非凡的器物。当时一些珍稀的物件已经非常昂贵,许多早已被精明的古董商们按个人喜好拢在手里,待价而沽。
购买者多,收藏者少;有赏玩之人,却乏研究之人。长久以来,小文房作为家具的附属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研究,马科斯·弗拉克斯的新书《士林典藏》正是为弥补这一空缺而生。此书本身也是设计极为考究的收藏品,无论是藏品的筛选、附图的视角、书籍的版式及用纸、甚至文字的颜色,无不精益求精,足以反映古代文人高雅绝俗之趣。
研究学者柯惕思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研讨会上,柯惕思强调:“本书代表着马科斯二十年来的努力,通过本书,他的收藏热情以及对古代文人审美的了解也一览无遗。书中的藏品、附图、版式以及装帧设计等,都足以反映出古代文人的文雅精神。”
古家具研究者、鉴定修复专家张金华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古家具收藏先行者蒋念慈在研讨会上发言
而蒋念慈则谈到:“马科思透过简单的材质,以‘木’为纲,展现古代文人情怀丰盛渊博的一面。书内藏品种类可以说包罗万有,难得的是每一件都个性鲜明耐看而且是同类中的精品。这是一本杰出的木器案上文玩藏品的大作,也是一本长期的工具书。”
《士林典藏》内页
除过文房木器外,马科思对中国的家具、文石也收藏有年,并有专门图录刊布。这部《士林典藏》作为他的三部连续论著系列之一,收录了两百余件精美木器,可谓是中国古典工艺的探索性研究之作。文房木器是中国传统文人起居行吟的最重要道具,与传统家具一起构成了中国文人传统书房的格局,在这个诸多木器共同营建的文化生态空间中,士人们挥毫作画、吟诗写字、宴饮燃香、对弈操琴,怡然自得。
《士林典藏》内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品收藏,文房,《士林典藏》,马科斯艺术品收藏 文房 《士林典藏》 马科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