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到了宋朝(汉朝时把儒家定为经典一千多年后),《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才被承认为儒家经典,在此之前,只有《五经》。后来,《四书》的地位又高于《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关系最终成为像圣经的《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的关系一样,结果也类似:新的超越了旧的。我敢说在美国讲授的少数中国和东亚哲学课程甚至在中国本土的课程会布置任何经书作业。
把孔子看作传统的传播者让孔子成为第一个伟大的儒家评论家,《论语》成为关于经典的伟大评论著作。实际上,十八世纪的中国学者认为《论语》归纳了经书的意义。如果这是对的,我们和最初的传统相去甚远(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最初的文献(其中许多是建立在更原始的口头传诵的传统上)、编辑的修订、以及像《论语》中孔子那样的评论。
我们可能再添加一个偏离传统的移动,《论语》并不是孔子所作,而是他的弟子和追随者在从二十年到四百年不等的时间段内编纂而成的。因此,这些作家不可避免地添加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和风格在孔子最初的观点上(对比第十章中关于礼的冗长和详细的指导和第一章到第四章非常简练的风格)。最后,即便把作者的问题放在一边,《论语》很难理解,所以我们需要评论家来解释孔子对于儒学的评论。
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时期(大约公元前136年),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中国所有的未来统治者都需要学习儒学和考试(柏拉图式的道德教育)直到一九一二年中国王朝时代的结束。这是学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年-104年)解释的儒学,所以我们离经典又远了一步。虽然科举制度整个中国历史上涨涨落落,在原则上,它试图通过给统治者灌输仁的美德(仁有时候被翻译成“慈善”)和体现在相互关系上的同情的感情(相反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社会更加人性化。它还追求建立在忠孝基础上的和谐的、等级差别的社会,即孩子孝顺父母,父母关爱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将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最终扩展到世界各地。圣君的权利来自上天的委托(奉天承运),但如果君王不能满足臣民的需要,这个委托可以被撤消,王朝可以被推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家,阐释儒家 阐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