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新的思路:探究《庄子》一书的深层思维特征及运作规律。
庄子是在一个新的时代中保留了神话思维的特点,因此,只有既看到《庄子》与神话思维和原始意识的联结,又能将它们之间的区别辨析清楚,并与从诗性时代向散文时代过渡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对《庄子》一书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与此相关连的文风和语言特点有深入的认识。从整个《庄》学史上说,这是一个未曾被提出的研究课题。然而依我的看法,只有沿着这一思路前进,《庄》学研究才能有实质性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突破。更进一步说,只有获得了这样一种突破,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民族的思维是如何经由像《庄子》一书所代表的那种思维阶段而前进的,亦即是明白诗性时代是如何过渡到散文时代的。
值得强调的是,从诗性时代向散文时代过渡,这是全人类都经历过的一个漫长的思维历程,然而,这一历程,就我孤陋的见闻而言,只有在《庄子》一书中体现得最为清晰、最为典型,因此从《庄子》中将这一历程较为细致地发掘出来,对于人类思维史的认识,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成发展史的认识,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2.一个新的整体性、逻辑性的要求:发掘《庄》书的内在进程。
儒家是现实的,道家是虚灵的。从虚灵走向现实的动力乃在治世,亦即使其学说具有一种实用性。实用是中国各派学说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不实用的理论在这个国度里没有存身的可能。从虚灵走向现实的第一步是用虚灵来包容现实,这便是《外篇》的发展方向;第二步乃是用现实来化解虚灵,这便是《杂篇》中所显示的发展方向。一旦虚灵在相当程度上为现实所化解了,则儒、道便有了调和的可能。如果说在其第一步用虚灵来包容现实中,道家思想以其阔大的视野及其浑融社会、自然的理论框架而具有相当的优势,从而在论点上的变化不会太大;那末当其第二步用现实来化解虚灵时,则道家思想原有的优势就不太派用场,从而势必导致理论观点向着现实的方向产生较多的变化,《杂篇》由此显出了它所代表的乃是一个庄子学派理论特色的消解期。
3.一个新的角度:从《庄》系文风的变化上深入下去。
从艺术上说,《逍遥游》和《齐物论》无疑是《内篇》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从这两篇中我们可以体认出庄子的代表文风来。庄子的代表性文风至少有三点:一是等列动、植物与人而又融入哲思,二是精莹浑厚的寓言和比喻,三是一种大的气势与笔力。《庄子》的意象思维是被限制在一个大的意义的框架之中的。这个大的框架便是《庄子》各篇的说理部分。正是这种理论阐发的大框架,使得《庄子》各篇都各自存在着一个总的语境,一种整体性的语境。庄子是在一个新思维-哲学思维的水准上,容纳、采用了原始思维的一些特点;并将根源悠久的原始意识的材料,点化到具有新时代的哲思之中。
从艺术上说,《外篇》可分为两种:《骈拇》、《马蹄》、《胠箧》、《刻意》、《缮性》五篇为一组,颇具后世能文者之文风特征。其他各篇则仍具《庄》系文章的特征。《在宥》、《天运》、《秋水》三篇为其杰出者。然而,与《内篇》相比,则均不如也。从发展系列上说,第一组文章产生的时间应晚于第二组,但还应考虑到风格的沿承性、时代的交错性、个人才力爱好的差异性,因此不宜对之作出绝对的划分。
与理论特色消解同步的是《庄》系文风的瓦解。有趣的是,在《杂篇》所标志的这一发展时期,还产生了对《庄》系表达方式作出总结的《寓言》篇,这正是此种表达方式已快走到历史尽头的标志。此后,叙事性因素的发展,产生了独立的故事式篇章;逻辑因素的发展,使得《庄》文不再难以把握,以至最终产生出摆脱了场景式框架的较为纯粹的说理文章。
上面两脉发展最终导致了《天下》篇的出现。《天下》篇的出现既是庄子学派在思想上丧失了进取勇气,而在文风上复又不再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个综合反映。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并革新乾嘉传统,抓住上述三项思路,就能够开创《庄子》全新的局面。
(作者:王钟陵 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字: 内容标签:难懂,古籍难懂 古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