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上的大工程
《中国儒学史》全书约500万字,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上自先秦,下迄中国现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儒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并以此为背景,由儒学延伸至经学,分别阐述了儒学与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存山认为,一部多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对我们整体、宏观、历史、全面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儒学和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代表了全体与会学者的心声。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给予这套书很高的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认为,儒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哲学形而上学等很多层面,研究起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九卷本《中国儒学史》这套书比较自觉地以哲学史的发展为侧重点,比较关注对儒学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具有较深厚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这套书特点明显,又不同于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干春松认为,汤一介先生在《总序》中提到要从道统、学统、正统这三个角度去研究儒学的历史,因此,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以往仅仅从哲学史的角度研究儒学史的一些突破。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张广保指出这套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的特点是“体大思精”,是一部贯通的、成体系的书,从规模看,目前没有超过这套书的儒学史。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经典诠释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并注重新史料的采用。杨庆中认为,注意运用出土新材料,反映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回应学界的看法,是保证这套书有很好质量的前提。同时,研究范式亦有所创新,尤其重视儒学个案研究及历史贯通、儒学与经学的结合研究。既关注经学而不受制于经学,弥补了以前思想史著作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思想史研究著作中,唐代多谈佛教,魏晋多谈玄学,清代多谈乾嘉,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基本上立足于儒学的视角,探讨儒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对儒家学者个案的微观剖析。他谈到:“把以前人们对儒学史上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透过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给挖掘梳理出来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学,中华民族,复兴,继承儒学 中华民族 复兴 继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