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埋儿奉母等退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一说郭守正,一说郭居业)所编录,书中以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为首篇,辑录了历代闻名的24个孝子行孝故事。
“元代版本的《二十四孝》辑录的是元代以前各朝代孝子孝行的故事,其实这有些过时了。元朝之后的明清也有很多孝子故事,但这些读者从元版本里是看不到的。如明清时有孝子即便做了官、发了财还不忘奉养父母的故事,他们也值得我们学习。”慕日升说道,“同时,还有一些孝子孝行是有争议的,是不适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会将它们删除,例如山东孝子郭巨埋儿奉母这个故事。有一些小孩子们看了故事会产生不解,为什么郭巨为了奉养母亲,就将自己的孩子埋掉?这对小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二十四孝》的意义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新编一本《二十四孝》,去掉一些并加入一些。”
孔孟故事列入孝行
在2007年版《新编二十四孝图》里,山东孝子郭巨的故事被删除,同样也新增添了一些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包括部分山东孝子孝行的故事,如孔子论孝、孟子重孝、缇萦上书救父。“山东的孝子孝行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我们有这个孝文化底蕴。随便列举一个就是孝子孝行的典范。”慕日升说道。
在新增入孝子故事中,至圣孔子被列入其中。孔子作为曾子的老师,事实上也在积极倡导孝道。他主张对父母要尊敬、奉养,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尚在人世的时候要礼待,父母死后也要细心将其安葬,还要定时祭祀,不忘记父母养育之恩。
当然,孔子也是身体力行来实践自己的话语的。因为早年丧父,孔子母亲独自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而孔子也十分孝敬自己的母亲。17岁时,孔母不幸去世。孔子想按照传统礼制将父母合葬,可惜他年幼丧父根本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无奈之下,孔子将母亲棺柩放在鲁国繁华的五父之衢,并长跪在那里哭泣着询问路人,谁知道自己父亲葬在何处?孔子的孝行终于唤来知情者,赶车人挽父的母亲告知孔子自己父亲的墓地所在,最终孔子如愿将父母合葬在一处。 此外,另外一位儒学大师孟子也是一位孝子。孟子认为“天下事,孝亲为大”。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是他的至理名言。
因为自古就有着“孝”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山东孝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这其中,更是不乏因为“孝”而被后人知晓并称颂的孝女。
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被恶霸污蔑医死了病人,于是按律法他当被押送京城处以剕刑(砍足)。临行前,淳于意看着自己的五个女儿,悲愤地说道,“为什么我没有儿子!如今我遭遇冤屈,没有一个人可以救我。”小女儿缇萦在听到父亲的话后,站出来说道,“父亲,我虽然是女子,年龄也小,但是愿意为您分担忧愁。”于是,缇萦便跟着押解父亲的囚车一起到了京城。来到京城后,缇萦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上书汉文帝,替父申冤道,“自古死者不能复生,断足不可复续,要想改过自新,也来不及了。我愿意代替我的父亲为奴为卑,替父亲赎罪。”她的疏文感动了文帝,最后文帝赦免了淳于意的刑罚,并且接受缇萦建议,废除肉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换血,二十四换血 二十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