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8226;梁惠王8226;上》载:(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白话解:孟子说:“无恒产而能有稳定思想的人,大概只有‘士’了吧。对于普通百姓,则没有恒定资产就不会有稳定的思想。如果普通百姓没有稳定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容易因为种种原因而干坏事,一切都只为自己考虑。一旦犯罪,统治者就会把他们判刑,这是在陷害老百姓啊!哪里有圣人执政却陷害老百姓的?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努力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资产,让他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景则温饱无忧,即使坏年景也不用担心饿死。然后引导他们做善事,这样可以轻而易举的让百姓追随自己。现在老百姓的资产,上不足以奉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景整天劳碌也只能勉强混个温饱,坏年景则难逃一死。这样,老百姓求生存都不容易,谁会听你讲什么礼义呢?您为政,为什么不效仿贤明的君主,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资产呢?五亩的宅基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老年人就可以有绸缎穿了;养鸡、养猪、养狗,不要错过时节,那么七十岁的老年人就可以吃到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时节,那么八口之家就可以不用挨饿了;建学校、兴教育,让他们明白孝悌的道理,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用自己扛东西上路了。老人能穿绸缎,能吃到肉,黎民百姓温饱无忧,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于天下的君主,还从来没听说过。”
这里的恒心,并非如现代汉语一样指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恒心,而是更加广义,指稳定的思想,而稳定的思想才能保证民众不犯罪,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但如何做到呢?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让百姓有恒产。只有百姓有了恒产,只有当奉养父母和抚养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压力了,才能对百姓施行教化,并且能让百姓去为国家做事情,老百姓也会心甘情愿的去做,而不需要强迫。反之,如果百姓自顾不暇、生存都成问题,谁还管你什么礼义呢?再强力的普法、维稳也没有用处。
让老百姓有恒产,生存无忧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是给他们土地,这在现代社会可以广义理解为生产资料,也就是一定要保证他们有劳动的资本;二是不要随意侵扰他们,不要乱派兵役、徭役,以至让他们错过农时,这在现代社会可以广义理解为政府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的事务,该不做的一定不能做,这与“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有些类似。
孟子此处主要论述的是老百姓,而“士”则被孟子作为一个特例、反例举出的:他们即使没有恒定的资产,也会有稳定的思想。颜回、孔子、墨子,都是这种“士”的代表。当然,现代社会中能称为“士”的人已经太少了,但至少,当你遇到一个无车无房年纪一把却仍然不改其道的人时,请别笑他,没准将来让你子子孙孙受惠千年的那个人就是他呢。至于董教授的四千万,就当一个笑话看看,然后忘了吧,古今中外这样的尘埃何曾少过?他有资格迷了你的眼睛和心灵吗?
(雪狼 原题:无恒产者无恒心 —— 孟子论维稳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恒产,恒心,揭穿,骗局,房产商,孟子来恒产 恒心 揭穿 骗局 房产商 孟子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