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因循守旧的研究、学习国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在国外也兴起了一股中国学的研究热。虽然名称与说法有“中国研究”,“汉学”等不同,但是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都为中国学。中国学在国外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是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之外还包括中国历法学与中医学等部分自然科学。而在中国本土对中国学的研究仍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并没有摆脱封建社会对国学的原始设定。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呢?我们从数千年的国学开设的范畴来看,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在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并没有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国家的国学学堂进行正规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国学中存在显学、秘学两大部分。显学是封建统治者倡导的名声大,有影响的学说与学派。如封建社会世之显学,儒、道、墨、法等。而秘学则指封建社会不提倡的冷僻之学。通常是隐居的学者学习的内容,包括天时历法,中医方术等封建帝王秘学之术。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帝王为了愚民之需要,很多学科的学问是向老百姓保密的。称为秘学。
秘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神秘之学问,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只允许自己学而不允许别人学的学科。久而久之封建统治者自己也陷入荒淫无度的享乐之中,逐渐放弃了自修秘学。这些内容就由初期的保密,逐渐变成了神秘。其学科有:天文,算数,历法,阴阳,占候等。其中并不包括中医。因为历代统治者多信巫而不信医。故医学仅仅广泛的流传在民间。故中国的名医很少出现在宫庭。而医圣,神医多产生于民间。但是,中医科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涉及到帝王的秘学范畴的。所以,中医学也自然而然的也要形成显学与秘学两个知识体系。
秘学中的天文,算数,历法,阴阳,占候等保密的等级确立,始于周,在周之前的商殷这些知识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人人可学,人人可用,所以造就了钟鼎文化的科技繁荣。也就是说,中医在钟鼎文化时代是最鼎盛的时代,故铸甲乙铜人经而记载,广泛流传。
但是,周公作《易》之后,把中国文化知识分为显、隐两学。设立国学以彰显易经之学,而隐匿天文,历法,算术之阴阳之术。只传用,而不言理。故中医的基础理论也只能按显学的要求,重新对自己的学术体系作出相应的修改,使中医成为与易经一样,变成了缺少数理直接予以表达的基础理论科学学科。
我认为,还原易经与中医基础理论中与数理,几何,时空认识观念的科学关联关系,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所以,在周朝走向崩溃之后,中国文化又出现了一个对秘学继续探索研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文化新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太短暂了,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进入了一个更高级别的秘学时代。焚书坑儒,彰显儒学,灭绝秘学的传播,使秘学的科学传播进入了秦始皇一人之学的绝密等级。
但是,秦始皇深受周公六学显学的毒害,进入了东生,西灭,南热,北寒的绝对认识理念。坚信东方有长生之术,一心想成为永生不死的仙人。留下了东瀛求仙的历史佳话。而其秘学的传播,也因秦二世之荒淫不学而不能维系。最后也因“楚人一炬”,而使秘学、秘笈彻底断送。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时代中皇权文化,虽然仍然是天子独修秘笈的传统。但是,所学之术,已经再无古天文,古算数,古历法,古阴阳,古占候的原法原论了。
简而言之,中国的古代学术,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但是,在殷商与周之间,却形成了一个文化传承的断档时代。在这个历史时代,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迁。我们用古代学术的认识方法来分析它,可以用显隐之变(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来形容它。也就是说,在商殷之前,自然科学是显学,社会科学是秘学的范畴或者也同时是显学。但是,自周公作易之后,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结构与道德礼教则上升到显学的位置,而把自然科学的传播地位降低到秘学的位置。形成了自然科学变成了天子一人的秘学秘笈。
确而言之,六学的变迁,在殷商与周之间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迁。如殷商时代的国学,是小学,左学,右学,上学,下学,太学。左学为四方自厝异同之首学。而至周代的国学,则变成了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以东学为四方之首学。左学为周天历度量天自厝异同之根,东学则是四时变化气数之定。显学,秘学之差别的位置变化,引发的古代学术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折变节变过程。加之社会关联关系的深入探索进入了宗族利益关联关系的不能自拔。自然科学的探索与研究就成了中国的愈隐愈秘的领域。如何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引入中国的思维,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外国人已经把中国学扩展到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的时代,甚至把中国的古历法作为它们的中小学教材,中国人自己还在封建历代王朝的国学定义中狭义的认识自己的国学,如何为自己的国学开辟一个走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时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连山 原题:浅谈国学的显学与秘学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中国,自然科学,走向,传统,科学国学 中国 自然科学 走向 传统 科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