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与境、法相对的角度看,五位百法的分类,也可以说是把世界万象作了物质与精神的二类区分。这样,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构成了世界的精神方面,色法是世界的物质方面。应该说,就人为万物之灵而言,唯识思想对世界所作的这种二元分析,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能动地位。但是,唯识思想家们在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却过分夸大了人的思维、精神力量,将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看成是“识”的产物,这就最终导致了“识”一元论的观念论。唯识思想从心、物二元走向精神一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瑜伽行者不是从物质决定精神的客观反映论的立场出发,而是着眼于对宗教理想的追求,从改变、放弃六识对于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甚至是这种反映活动本身出发,以是否符合转识成智的宗教道德为基准,去分析和组织世界的构成要素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一定要否认外界事物的存在真实性,而将其归属于主体精神。
就心所法从认识发生论和意识产生之后人对于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二个角度,把人的精神现象分解为“遍行”和“别境”二大类来看,唯识思想中的这部分内容也是极有合理性的。首先,就遍行而言,五位百法把人在认识一切事物现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活动分析为由对某一对象产生注意力、到去接触该对象、再到产生刺激性的感受、再到形成关于该对象的概念活动、最后经由思考形成主体的行为倾向五个阶段,与在近代实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印度唯识思想家们对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所作的非常卓越的认识。其次,就别境而言,瑜伽行者认为认识主体有些心理现象并非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指出人对于事物的接近向往、特别了解和特别清楚的记忆、以及精神特别集中、智慧异常精湛都只是主体在特殊时间对于特殊对象才有可能发生的,表明他们认识到了在精神活动中的能动性和有限性。在别境中,瑜伽行者还根据行为主体对于自身、他人、外物的不同态度、动机,将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心理反应分析为善、恶、不定三种性质;并进一步对每一性质的心理作出更为细致的剖析,指出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信仰、怀疑、意志、态度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合体。这就既指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复杂性和可塑性,又捕捉住了人在心理变化上的许多细微之处。瑜伽行派这种细致精到的心理分析不只是在古代思想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在心理科学已经产生多门分支学科的当代也值得一些社会、行为心理学家们认真地对待和吸收继承。(作者:徐绍强 )
关键字: 内容标签:底蕴,五位,思想底蕴 五位 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