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跳出自己看自己”系与朋友交谈的原话,其它内容系想到此处,又发挥了一下。)
朋友们中的一位问本人:“那你如何去实现这一原则,如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论证‘跳出自己看自己’?”毕竟,从肉体上来讲,自己是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行为的旁观者的;从精神上来讲,也不太可能做到这一点。
朋友的提问难住了本人,这从形式逻辑上确实是无法论证的!
本人当时陷入了沉思。。。之后本人的回答是:这对本人,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属于先验的东西,超出了可以论证的范围了。。。。。。
另一位朋友思考后答道:我听说,从心理学角度,对“我”可以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其中“本我”是内心深处隐藏的、没有任何外界约束的、非常真实的自己;“自我”则是“本我”因受到各类内、外在环境约束,而不得不表现出的自己,已经多了许多扭曲与掩饰;“超我”应该指的就是你说的那种“跳出自己看自己”的状态吧。
讨论没有结果,问题暂时搁了下来。
回家之后,又细细回想了这些讨论,加上最近的一些阅读与体会,本人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佛家六祖慧能曾有一首很著名的偈语,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宗宝本)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版本二:(许宗衡《白话六祖坛经》中考证出的(以下简称“许本”))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本清静,无处惹尘埃。
其中“许本”的境界我很欣赏。肉身在此,精神亦附而存焉,舍弃肉身,那连带着会让人悲观厌世,出世而去!那又要人世间何用?唯有修成一种新的境界(如“佛的境界”)后,以出世的“心”去观察自己以及世间的一切生物,才可能达到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体察到自然的规律。之后,再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去关心自己的肉身及世间万物,才会悲天悯人,有热情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佛性本清静,无处惹尘埃”的状态吧,就是“无我观自在”的状态吧?
回过身来,前面提到的“跳出自己看自己”、“超我”等等,其实都是在描述这样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用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的“范式”理论和“不可通约性”来解释。对于始终戴着红色眼镜(这仅是一种比喻,指一种范式,一种观察世界的眼光与方法)的人来讲,体察世界的眼光始终是在红色的范围内探索的,此人会认为自己戴的是“无色”的眼镜。唯有一日,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已不能用旧有的理论来解释通了,才会进而探索并最终发现自己戴的是红色眼镜(存在着疏漏与偏见)。明智的人,会进而向四方求索,将各方人士的智慧集合起来,不断地换眼镜!最终,要么是被他人的眼镜所迷失;要么,就是能成功发现(甚至发明,一般是小概率事件)一付新的眼镜,这付新眼镜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无色”的!以新眼镜去看世界,一切都焕然一新了!能够成功地解释与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了!但新旧眼镜看到的世界是“不可通约的”,二者的立论基础与观点都是截然不同的!
由于遇到的问题对新理论的挑战并不多(在现有认识范围内),故而也能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人类就会继续发展着……直到再一次发现新眼镜不能解决的问题!
“跳出自己看自己”、“超我”、“无我”应该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才对,“无我”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力图超脱、客观地看待自己及世间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极限值!每个人都要努力这样去做,虽然,很可能在有生之年到达不了极限点,但在此过程中,自己的境界与方法已得到了升华,这就是好的方法吧。
补记:
昨夜,睡前读了一点儿文字,发现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有一种专门的称谓,叫“苏东坡效应”,指的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这,应该是与我所思考的问题发生的一种共振或者耦合吧?
(作者:自在星尘 原题:认识自己、实践人生与“无我观自在”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佛家,跳出,思想佛家 跳出 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