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当今社会,龙的形象除了被赋予娱乐以及精神支撑的含义,还有什么功能?为何在民间还有龙年可能发生灾难之说?
关于龙的民俗的确很多。据说,在明清时期欧洲的学者们对龙所采取的是正面介绍,“与龙合作”。普遍承认龙是中国皇权的象征。赞美龙的图案形象总是用富丽堂皇和皇家气派等词。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开始一些种族主义分子有征服龙、征服异教徒和“黄祸论”出现,并对龙的形象加以丑化,文化内涵给予歪曲。
当然,在我国民间也有一种“龙年可能发生灾难之说”。艾君个人认为,龙年民间说法的确很多,但民俗毕竟民俗,十二生肖是否科学有待探讨。民间把龙归水物,又作神物,是和风化雨主宰,有“龙不抬头天不雨”说。所以关于灾难说,艾君认为这主要是出于让世人供奉而神话其威力罢了,没有科学道理。
而今,中华民族迎来复兴时代,应该如何理解我们的“龙”文化呢?龙的形象除了被赋予娱乐以及精神支撑的含义外,艾君认为,应该还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一是“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而今“龙”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
二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这不仅将龙当成了自己所尊崇的“祖先”,而已经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是认为龙的起源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传承关系。它承担起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血缘关系的载体。先民对生活在地球上几种强大生物体的综合,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团结。
四是“龙”文化的延续发展注入了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龙文化在我国影响之广世所罕见。龙已被世人视为惩恶扬善、吉庆瑞祥的化身;龙之形象也凝结着我们民族的心理诉求和文化审美。龙的国度,龙的传人,正在追求腾飞之龙,飞向未来!
为何西方文化中表现出的龙形龙意有不同?
问题:在影视作品中,国产片和外国电影中的龙,有着全然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在您看来,有怎样的渊源?
实际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艾君认为,实际上我们许多崇拜,都起源于民间传说。我们常说,我们是龙传人,龙的子孙,其实啊,按照人类起源或者当今最具时髦的观点“进化论”,都无法具体解释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是龙进化演变过来的,因此,从远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这些观点都来自于民间传说得到认可,而民间传说往往来源于梦,或者某一部落首领或当政者为了某种需要“编造出来”的故事,
关于中国龙的形象,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中,龙是蛇身、鹿角、鹰爪、马脸、鱼鳞,能走善飞、呼风唤雨、变幻莫测。而《尔雅·翼》和《本草纲目》则说:龙,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奇动物:“欲小则化为蚕烛,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可见,在我国文化中,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可见,在我国文化中龙是蛇图腾的神化。古人认为龙是雷雨之神,掌握雨水之大权,而雨水是农业生产之命脉,或风调雨顺,或大旱大涝,与农业的丰歉、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正由于此,龙在众多的图腾中成了至上神。加上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借助龙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进一步神化了龙。龙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中最尊贵、最有能量的动物,它代表着财富和权威。庞大无比,能量无限。但实际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的一种虚拟的生物”,也就是说,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所以,龙的这些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所能起到的作用,在我国的影视作品或者文化作品中得到体现。并且还影响了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的认同。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因为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不同,所以对于龙的涵义、概念理解和艺术造型都有所区别。西方的龙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大都喻为是邪恶的象征、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目光锐利的龙看成是仁慈的力量。在西方一些宗教中对龙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以上特点造成在外国电影中,尤其是西方影视作品中对“龙”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实际除了科技之外,任何文化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历史发展背景不同,都会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性。
“叶公好龙”为何用“龙”为讥讽叶公的道具?
问题:“叶公好龙”的故事,说叶公怕龙,在我们的观念中,龙是富贵的象征,那么这“怕”,从何而来?
“叶公好龙”仅仅是一个典故,而典故的来源大致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实际在贬低楚国叶公沈诸梁,并借此于讽刺那些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
但故事或许是出于某种目的虚构而来,或许是来自于民间传说。
自古以来,龙是蛇图腾的神化,古时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兼并了其他一些氏族,以蛇为其调,融入其他图腾的某些部分,成为“十不像”的“龙”这个超氏族、越地域的图腾神。但实际上龙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中最尊贵、最有能量的动物,它代表着财富和权威。庞大无比,能量无限,是一种尊贵、吉祥的象征。
但为何这个典故或故事的编写者会以尊贵的“龙”作为讥讽叶公的道具呢?
艾君有以下个人观点,供参考:
一是典故实际也说明“龙”谁都没见过,它永远是“神秘”的、想象中的图腾。
二是叶公所见的所谓“真龙”,实际是“蛇”。人类对于蛇尤其是毒蛇,往往束手无策。有畏惧之心,所以,有些地方也将蛇敬为神明。在我国十二属性中的“龙”在民间被称为“大龙”,而“蛇”被称为“小龙”。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对蛇的崇拜同样广泛存在。传说中的汉族祖先,有不少就是蛇的化身。据《列子》记载:“疱牺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所以,叶公之类怕的实际是蛇。蛇人人惧怕。
三是龙在众多图腾中成了至上神后被封建帝王所利用。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借助龙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进一步神化了龙,龙成了皇权的象征。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这也就有了后来人们把帝王之子,称为“龙子龙孙”,从这里看,谁是龙?实际就是帝王将相。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实际所指的“龙”或许是暗讽“皇帝”,“皇帝”让叶公这样效忠的人[爱龙成癖]见到了都有恐惧感。
四是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所以实际在告诉人们“龙”实际就是“蛇”的化身,是极其可怕的动物,由此来讥讽社会对“龙”的过分敬奉,反映出汉代思想学派之间的贬斥和论争。
所以对于“龙”的尊贵也好,可怕也罢,都是出于不同的理念和思维去看待和考虑而得到的不同感受和结果,但无论如何,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已延续下来。(艾君)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映出,本是,中华民族,化为,事实,根生,龙文映出 本是 中华民族 化为 事实 根生 龙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