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民俗网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种深藏在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春节回家过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民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团圆亲情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明人高启有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的心情。 
    (二)欢庆喜悦 
    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 
    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折地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 
    (三)乐观自信 
    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 
    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四)历史意识 
    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五)淑世情怀 
      比如民间流行的祭灶时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就有明显的淑世情怀的烙印:一些围绕着老人、孩子、女性、恋人等而设的节日,将福禄寿禧和太平团圆、多才多艺的淑世情怀展示了出来,都是关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谐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现代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与祭拜神灵有关,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细考察,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性。 
    比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据说灶王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报人家善恶。人们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来祭灶王。为的是得到对联中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好结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其实是表达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 
    春节期间燃放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申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魁(传说中的独脚怪兽)。以竹着火中,哗哗有声,而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放爆竹主要是娱乐,表示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 

    端午节饮雄黄酒。传说很神奇。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重阳节登高,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古人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时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护种娱乐活动了。 
    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诞节越来越火。随着圣诞节临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场的门口无不摆上一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现在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 
    (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节日,中国,民俗,解读传统节日 中国 民俗 解读
下一篇:纪连海:中华文化复兴应该用温补、文火长期调理(2)||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