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必须看到,“由外向内”的转移本身应当是一种理性思考后所采取的批评途径和策略,而不应是一种情绪化的行为,不应当把一外部”批评当作过时的旧物而抛弃。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建筑批评同样十分重要。我们的“外部”批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里同时也涉及一个如何理解“外部“批评的间题。事实上。在我们以往的所谓”外部”批评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判是很少的,更多地是从政治意识形态或功利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批评今天人们在时之进行反省时,常将其称作”庸俗社会学“:所谓,.庸俗,,。主要是指对建筑作内容与形式,主题思想与创作手法等等机械的豁裂区分,并且以前者统辖后者。于是承认、接受乃至自觉运用某些非学术、学理的批评方法和标准。那么,排斥这种一庸俗的”社会学批评.当然就愈味着社会学标准本身并不是庸俗的。或着说本来应当是学术意义的。这样就提出一个间题:怎样区分建筑批评,特别是“外部”批评究竟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育俗的)’(这仍然只有从建筑活动与这些外部因素的联系去分析和评价。比如,我们知道各种社会学定义中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观点.即都认为社会学是旨在研究一定时空中的各种事物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社会性结构的。因此,建筑批评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进行.则其批评标准的涵义.就应当在于它是以建筑的社会活动形态和结构作为出发点和依据的。这些形态和结构的某些方面当然也可倦获得政治或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特征。但这些性质和特征之作为社会学批评的标准.却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社会的某一构成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作为这种桂会因素的组构方式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尤其是这种性质与建筑活动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学批评的视野就应当投向建筑活动的社会特性、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权利和责任1建筑的消费方式建筑作品接受的社会习惯和桂会层次,以至建筑机构的工作性质和管理方法等等。可惜。这些问题大多尚未被认真地纳人社会学批评的视野.甚至主张和排斥社会学批评的观点.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方面.当然也就很难说我们具有真正社会学的建筑批评了。其他U外部“批评,如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以“净化一或"纯化”批评语言为由。拒斥“外部11批评.就成了一种"近视一。它实际上又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领域回到了建筑“自身’的狭窄天地,是从建筑文化的批判性向建筑艺术的“自律性”撤退。显然是不足取的。
其实。无论“外部”批评‘还是“内部l’批评。都可以是学术的,也有可伪是非学术的;都可以是深刻的,也有可能是浅表的。因此在我看来。批评的角度和视野固然是重要的,但在真正理解了建筑活动的文化属性这一基本前提下、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保证使批评首先是真正学术的和针对建}}ho这样,我们就不再纠缠于批评是“外部“的或“内部’的,也不必区别(实际上也不可能区别)“学术’的批评或“文化’的批判。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种符合建筑活动实际的批评—一种真实的,从而也才可能是有深度的批评。(作者:徐千里)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批判,批评,学术,文化批判 批评 学术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