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代翰林中的孔圣后裔(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孔子网
 
孔氏翰林官中,才华最为出众者当属孔广森。广森乃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传铎之孙,户部主事继汾之子,属孔氏近支也。据《清史稿》,广森年少入官,性淡泊,躭著述,不与要人通谒。告养归,不复出。及居大母与父丧,竟以哀卒,时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五。
  广森聪颖特达,尝受经于戴震、姚鼐之门,经史、小学,沉览妙解。所学在公羊春秋,尝以左氏旧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汨于武子。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病。其余啖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精,然不无承讹率臆。於是旁通诸家,兼采左、穀,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
  其不同于解诂者,大端有数事:谓古者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故各得纪年于其境内。而何劭公谓唯王者然后改元立号,经书元年,为讬王于鲁,则自蹈所云反传违戾之失。其不同一也。谓春秋分十二公而为三世,旧说“所传闻之世”,隐、桓、庄、闵、僖也;“所闻之世”,文、宣、成、襄也;“所见之世”,昭、定、哀也。颜安乐以为: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二文不异,同宜一世,故断自孔子生后,即为“所见之世”,从之。其不同二也。谓桓十七年经无夏,二家经皆有夏,独公羊脱耳。何氏谓:“夏者阳也,月者阴也,去夏者,明夫人不系于公也。”所不敢言。其不同三也。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此三科九旨。而何氏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三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其不同四也。他如何氏所据间有失者,多所裨损,以成一家之言。又谓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春秋重义不重事。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其为说能融会贯通,使是非之旨不谬于圣人大旨,见自序中。仪徵阮元谓读其书始知圣志之所在。
  又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骈体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然广森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曰“仪郑”,自庶几于康成。桐城姚鼐谓其将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惜奔走家难,劳思夭年,不充其志,艺林有遗憾焉。[7]堪称孔氏后裔中之才高学富者也。 
孔氏翰林官中,尚有为国捐躯者,即至圣七十一代裔孙孔昭慈。前已述及,昭慈乃道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广东饶平县知县。据《清史稿》,昭慈忧归,服阕,发福建,署莆田、沙县。摄兴化通判,授古田县。二十八年,调闽县,进邵武同知,移台湾鹿港。时南北匪徒洪恭等陷凤山,知县王廷幹、高鸿飞相继死,郡城岌岌不保。昭慈闻警,航海赴援,协力守御,歼擒甚众。咸丰四年,擢台湾府知府,督捕余孽,次第荡平。进道员,备兵台、澎,加按察使衔,兼督学政,以助饷加二品衔。在台五年,威信大著,外裔内番悉畏服。
    同治元年,彰化乱民戴万生等纠众结会谋乱。昭慈侦知,督兵驰抵彰化,部署未定,变起仓卒,城陷,巷战,力竭不支,殉节文庙先圣前。
    昭慈为政,兴利剔弊,不遗余力。莆田俗好斗,推诚谕禁,劝以惩忿保身,治正凶不少贷,民惮法罢斗。邑多孔氏寄籍,为创立义学。沙县土利艺茶,少耕植,游民竞逐末,暇则事攘夺。为拔茶禁之,而农桑始兴,至今利赖。所至停采买,革津贴,捐粟平粜,多损己益民。尤爱才,重林文察材略,白其复父仇可宥而荐之,杀贼立功,官至提督。治盗严明,诛止其魁,盗之良者,或重其贤而避之。殁后,匪为敛殡归丧,愧叹曰:“吾辈负孔使君矣!”卒,年六十八,恤世职,谥刚介,于立功地方建祠。[8]堪称孔氏后裔中之勇武刚烈者。 
明清翰林,世称荣选,朝廷青睐,士子钦敬。而连续两代获选,则属翰林世家,可为士林佳话也。而孔广森、孔昭虔父子,孔昭慈、孔宪曾父子,皆连续两代得入翰林,圣人之流韵遗响,潜德幽光,于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清代有十六位孔圣后裔得入翰林,尤其以广森之光华文采,昭慈之慷慨死国,皆至圣传人苗裔之佼佼者。今将诸贤嗣功名事迹罗列于上,以告慰先师孔子在天之灵也。(作者:邸永君) 



[1] 《清史稿》,卷84,页2534,《礼志·先师孔子》。中华书局,1976年版。
[2] 《宋史》卷,页237,《仁宗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
[3] 《明史》卷73,页1785,《职官志·翰林院》。中华书局,1974年版。
[4] 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二。北京中央刻经院铅印本。
[5] 刘瑞林:《孔氏家族》,页27,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同上。
[7] 《清史稿》卷481,页13207—13209,《孔广森传》。
[8] 《清史稿》卷490,页13541—13542,《孔昭慈传》。

关键字: 内容标签:翰林,后裔,清代翰林 后裔 清代
下一篇:清代翰林中的孔圣后裔(1)||上一篇:先秦孝道的文化学分析(7)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