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
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显哉!”(《坊记》)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缁衣》)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
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表记》)
《孝经》与《缁衣》等篇体例如此相似,恐非偶然。《孝经》引《书》与《缁衣》等也每每若合符契。如《天子章》:“《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本《尚书》无《甫刑》而有《吕刑》,此引文见于《吕刑》。孔传云:“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甫刑》与《吕刑》为同篇之异名。“吕”为穆王时初封之名,其后,吕侯之子孙封于甫,而宣王时诗《崧高》云“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平王时诗《扬之水》云“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邢疏云:“犹若叔虞初封于唐,子孙封晋,而《史记》称《晋世家》也。”耐人寻味的是,今本《缁衣》、《表记》引《吕刑》之文,亦称“《甫刑》”。《孝经》引《甫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诗》“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语,也为《缁衣》所引,恐更非“巧合”所能解释。
或问,《孝经》文例与《缁衣》等篇如此相似,是否有汉儒仿冒《缁衣》作《孝经》的可能呢?回答是否定的。如前所述,《孝经》在汉初即已立博士,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等各自名家,而古文《记》百三十一篇之出,在武帝时之鲁壁,远在其后,此其一。《吕氏春秋》已两引《诸侯章》、《天子章》之语,则至迟在战国末,《孝经》已成书,此其二。因此,《孝经》与《缁衣》诸篇的文例,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过。由于楚简《缁衣》的出土,使上述判断得一强证。
郭店楚简《缁衣》引《诗》、《书》的体例,比今本《缁衣》更为规范。楚简《缁衣》凡二十三章,每章均以“子曰”起首,章末引《诗》、《书》,无一例外,此当为《缁衣》的原貌。可见,《缁衣》于“子曰”后引《诗》、《书》的体例,早在战国即已成定式。
《孝经》引《诗》的方式与《缁衣》也十分相近。《孝经》引《诗》凡十次,《开宗明义章》引《大雅·文王》、《诸侯章》引《小雅·小旻》、《卿大夫章》引《大雅·烝民》、《士章》引《小雅·小宛》、《三才章》引《小雅·节南山》、《孝治章》引《大雅·抑》、《圣治章》引《曹风·鳲鸠》、《广至德章》引《大雅·河酌》、《感应章》引《大雅·文王有声》、《事君章》引《小雅·隰桑》,除《开宗明义章》称“大雅云”外,均称“诗云”。今本《缁衣》引《诗》凡二十二,称“《诗》云”者十六,称“《大雅》曰”者三,称“《小雅》曰”者二,称“《葛覃》曰”者一。楚简《缁衣》引《诗》凡二十三,称“《诗》云”者十九,称“《大雅》云”、“《小雅》云”者各二。两者相较,楚简称“《诗》云”多于今本,正与《孝经》相合。
《孝经》体例与《缁衣》等篇如此贴近,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应该是同一个作者或作者群、在大体相近的时代完成的作品。
以上,通过文风体例对七十子的有关作品进行了系联,现在我们可以进而推定作者。《中庸》为子思所作,历来无大的争议。《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绍明圣祖之德。”《缁衣》等其它三篇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有二,一说为公孙尼子,一说为子思。《经典释文》引刘瓛云:“《缁衣》,公孙尼子作。”因《表记》、《坊记》体例与之相同,故论者多以为三篇同出公孙尼子之手。但刘瓛之说,不知所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孝经,子思,新论孝经 子思 新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