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终评期间,吴东民、陈振濂、丛文俊几位评委对着屈指可数的篆书入展作品,吵得火热。这样的热闹,仅仅存在于评审过程中。国展开幕后,面对近千件行草作品汹涌而来的态势,篆书以十几件的微弱数目被人“遗忘”在一角;数量少、面貌相对单一的状况,使得乏人关注的景象在所难免。
当今书坛已是行书草书“独霸天下” ,古老篆书的创作者、研究者、评论者“偏安一隅” ;甚至在书法已经被时代信息冲击而退至社会边缘的氛围中,篆书只能是渐行渐远的远古足音?
搁笔的“名利场逻辑”
历数近年来书坛大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篆书部分,入展获奖者屈指可数,面目又以意在展现创作者临习功夫的金文为甚,石鼓文、甲骨文、六国古文、缪篆、叠篆等书体鲜有人涉猎。
有专家称,其中关键一点,就在于“名利场逻辑” 。当草书、行书在一些创作者看来在争名夺利的竞技场的国展中能够更容易地夺人眼球,或者以“惊世骇俗”的制作功力就能出奇制胜、获得声名之时,一些年轻的篆书创作者更容易抛开原有研习传统的路径,转向其他书体的创作,或者甚至创造一些新的“轨道” 。渴望在中国书坛“竞赛场”上头角峥嵘的作者,难免会形成这样一种病态的创作逻辑。
“与篆刻相生的‘铭刻’艺术,魏晋以来突然衰歇。篆刻所赖以成立的篆书、隶书,六朝以后被软化,渐变为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篆书潜入沉滞的命运之中。 ”傅抱石谈论的状况,造成“影响的焦虑” ,使书法家在面对当代社会中已经“out”了的篆书时不得不先搁一搁笔,考虑一下“名利场逻辑” 。
创作拓展“破体意识”
“篆书作品展览的评审,应当先考评委——评委得懂古文字。我认为篆书不能只从审美角度评判,作品有文字学上的纰漏,不管艺术上如何突破,评委也得甄别出来剔除错作。 ”国展评委、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在国展期间将了评委一军。
他也想再将“篆书没落说”一军。
“书体之祖篆书,经历了由简单的甲骨到复杂的金文,再到简单的小篆的演变过程,也是文字从古拙到沉雄再到绝对对称、规范的过程;如果我们不仅从单个字的艺术风格去评析,篆书也能反映出人心、社会从原始到复杂的过程。”
丛文俊觉得,篆书不是“out”了,它的不景气来源于“曲高和寡” 。“篆书对书法家修养要求高,对受众要求也高——字义的了解、字形的释读、审美体系的确立,都对篆书的传承提出挑战,理解和判断容易产生隔阂。 ”大学里古文字学的教育、中小学的书法课,乃至奥运会等公共事件里篆书元素的应用,让国人乃至全世界公众都能一瞥“篆书之美” ,让大家感受充满东方文化魅力的中国书法景观,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窘境。
对于大展显现出来的趋向工艺美术化的金文书风,丛文俊表示,篆书虽然起源于图画,生来具有美术化和装饰感,但它最为珍贵的是稚拙而充满原生态的美。今人过分追求装饰化,难免习气俗气缠身。
据《中国艺术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篆书,草书,行书,态势,汹涌,渐远,渐行,古老篆书 草书 行书 态势 汹涌 渐远 渐行 古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