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语》中的孔子形象(2)

编辑:秋痕 来源:凤凰网历史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却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相信经过后天学习钻研可以获得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

  孔子“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一个叫陈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必有私心,一定会教给儿子诀窍,于是陈亢去找孔鲤探问,却发现孔子并没有教儿子什么秘诀,而是一视同仁地教导他要踏踏实实学习《诗》、《礼》。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孔子,形象论语 孔子 形象
下一篇:季羡林"文化中心转移说":西方文化将让位东方||上一篇: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与儒学(4)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