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与儒学(7)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文化
 
21、《教育敕语》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其发布之日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关解释它的文献就达六百余种。起初解释的立场各不相同,神道家从神道的立场、儒学者从儒学的立场、佛家则从佛学的立场。在种种异说纷纭之际,井上哲次郎的国家主义的解释获得了正统性。他的《敕语衍义》从1891年初版到1907年8月重印了三十一次。有关《教育敕语》对近代日本国民精神的影响,可参见源了圆《教育敕语的国家主义解释》,此文收入坂田吉雄编《明治前半期的民族主义》,未来社,1958年9月出版。 
22、斯文会编《斯文六十年史》,第十四章斯文学会。1929年出版。以下团体均可参照。关于斯文会可参考陈玮芬《和魂与汉学:"斯文会"及其学术活动史》,载《原学》第五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 
23、斯文学会成立大会上,川田刚朗读的《斯文会记》对此有进一步阐发。他说:"斯文会为何而设也。振起斯文也。以文会友也。夫经纬天地之谓文。道德博文之谓文。学勤好问之谓文。慈惠爱民之谓文。有仪可象之谓文。辨而不争、察而不激之谓文。贵本之谓文。道义之谓文。法度之谓文。其书则经史子集。其世则礼乐射御书数。其德则知仁圣义忠和。其行则孝友睦姻任恤。其业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斯文也,亘古今、通内外、横目两足,戴天履地者,莫不资焉。……而学者往往胶柱刻舟,不达时务,是以中兴师以还,采用洋学,海内靡然。舍鸟迹而讲蟹文。然一利所在,一弊随生。道德变为功利。敦厚化为轻浮,俭素移为华奢。……唯新之趋与夫迂儒泥古者均非圣贤实学之旨也。……洋学之弊如彼,讲汉学者独无所辟乎?然则雕虫篆刻非斯文之谓也。索隐行怪非斯文之谓也。孤陋寡闻非斯文之谓也。道听途说非斯文之谓也。曲学阿世非斯文之谓也。褒古毁今非斯文之谓也。知己不知彼非斯文之谓也。大言少成非斯文之谓也。……"(原文为汉文) 
24、1883年6月5日斯文学会为设立学校而广求赞助的《告辞》。《斯文六十年史》,第230页。 
25、如根本通明、三岛毅、鹫津宣光、广濑范治、重野安绎、股野蓝田、岛田重礼、冈本蓝辅、内藤耻叟等。中村正直讲授过唐宋八家文,后来辞任了。 
26、1969年7月15日斯文会《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回顾座谈会》,《斯文》第59、60合并号。 
27、《斯文六十年史》第三十六章斯文会。第317-318页。1918年12月1日斯文会首任会长小松原英太郎以《本会的趣旨》为题发表演讲。内容基本相同,载于《斯文》创刊号,1919年2月。 
28、中村久四郎《现代日本支那学研究的实况》(调查报告),外务省文化事业部,1928年12月,第96页。 
29、关于"满洲国"的真相可参阅姜念丰等著《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周君适《伪满宫廷杂忆》(第十三章如此"共存共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宪警统治》,中华书局,1993年。等等。此"满洲国建国特辑"的目录如下: 
[卷头]大满洲国肇建志喜(盐谷节山、诸家次韵) 
[论说]满洲国与王道(文学博士服部宇之吉1)\王道政治的实绩(学习院长荒木寅三郎2) 
\政治即道德(陆军大将福田雅太郎3)\要注意人事行政(海军大将有马良橘4)\关于王道(贵族院议员赤池浓6)\大哉王道满洲国(文学博士建部遁吾10)\谨祝福满洲国(海军中将白根熊三16)\满蒙问题的重要性(陆军中将小矶国昭18)\经济家所见的王道(男爵大仓喜七郎23)\满洲国与王道政治(文学博士中山久四郎25)\文教之开发(文学博士宇野哲人29)\王道之根本(文学博士小柳司气太32)\读满洲国执政及政府之宣言(文学博士深作安文40)\王道大学设立之急务(文学博士盐谷温45)\王道论的本质(东洋齿科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宇田尚54)\满洲国与卫生设施(医学博士小池重57)\王道政治之满洲国(文学博士饭岛忠夫59)\首先建立基础信念(大仓精神文化研究所长大仓邦彦60)\王道与共和之精神(东京府立第六中学校长阿部宗孝61)\王道与彝伦(东京帝大助教授高田真治66)\爱抚满洲人吧(外务书记官岩村成允72)\民圭的王道之辨(山本邦彦74)\关于新满洲国王道政治的声明(田村一郎76) 
[祝文与贺词](姓名后数字为页码) 
30、1935年5月、6月出版的《斯文》第17编第5、6号分别为"汤岛圣堂复兴纪念号"和"儒道大会纪念号"。竣工落成仪式在4月4日,各种祝词都表达"彼邦孔圣归皇极"、"护持皇国万年基"的意思。4月13日"满洲国"皇帝溥仪在日本文部大臣松田源治和斯文会会长德川家达的陪同下参拜了圣堂。4月6日大东文化学院院长加藤政之助经"满洲国"公使馆呈递细田谦藏起草的《上满洲国皇帝谢申辑睦表》:"……今也陛下不以九五之尊,无惮山海之阻,寻盟修好,善邻息民,以策东亚之宁静,而图环球之和平。洵是旷古之大典、宇内之盛仪。……贵国北陆之咽喉,敝邦东海之关钥。关钥之警、咽喉之守,俱得其宜,两尽其道,然后宁静可望,和平可期。而其所以致之者,富国强兵固可,防边固圉亦然。然未若修三德以行五道,慎三事而癖六府之最得其要也。是则敝邦所谓皇道、贵国所谓王道。其名虽异,其实则同。维持太平于千载,享有天祚于无穷,敝邦既有经验矣,贵国宁无前定哉。呜呼贵国与敝邦,实有相依相须、不可相离之谊。言其势则辅车,言其交则棣萼。其书则同文,其人则同种。非城府可隔其际,无鸿沟之划其中。是以尽言不讳,所以忠告无藏。"(原文为汉文)云云。儒教被认为是"日支满"三国"和亲"的最好纽带。"非由斯道不可永保。"4月28日儒道大会开幕。孔颜的后裔、中国、伪满、韩国和台湾儒林代表,甚至欧洲也有代表应邀出席。其目的为前首相斋藤实(第二年就在二·二六事件中被暗杀)在祝辞中一语道破:"国际亲善之道有种种方法,如用政治上或经济上这些普通的方法,效果比较直接而且显著,从文化上力图疏通意见,效果虽然可能间接一些,其能达成的伟大的亲和力将会出人意外。相信特别在使用同一文字、信奉同一教学的国民之间的学术性会合将会取得最大的效果。" 
31、首任院长平沼骐一郎在大东文化学院开学的同一年组织了国家主义的"国本社",1939年组织战时内阁。后来被定为A级战犯。 
32、日本儒教宣扬会《日本之儒教》(非卖品),1934年6月出版。 
33、更新后的《斯文》第1号(1948年12月1日)刊有一则《斯文会的更新》,写道:"本年初头斯文会会长理的总辞职之后,改选了新的理事组织了新的理事会。""因此与从前相比,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斯文会既是教化团体,也是学术团体,现在作为纯学术团体以研究东洋学艺及其普及为目的。" 
34、"思想警察"、"思想宪兵"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的专有名词,而"思想的国难"、"思想战"也曾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的流行语。参见荻野富士夫《思想検事》,岩波新书(新赤版)689,2000年。 
35、《东大百年史》,转引自江上波夫编《东洋学的系谱》第二集,大修馆书店,1994年,第103页。 
36、据1947年政令第62号第3条第1项。见《高田真治先生略历》,载《斯文》第80号(高田真治追悼号),1976年。1952年3月,"教职不适者"的处分被解除,之后历任大东文化大学、国士馆大学教授。 
37、高田真治《儒教の精神》序。在该书中他引用(宋)戴益的诗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第260页)正透露了他以发扬儒教精神来"拯救中国"、扩张日本的用心。 
38、高田真治《日本儒学史》,地人书馆,1941年,第3页。 
39、载《斯文》第24编第10号,1942年10月。后收入其论文集《东洋思潮之研究第一》,春秋社,1944年3月。下段凡引文出自此文不另注。1944年1月28日高田真治以斯文会编辑部长的身份还组织过一次"大东亚建设与儒教"座谈会,与会者还有大日本言论报国会专务理事鹿子木员信、情报局第二部文艺课长井上司朗、日本出版会书籍部长斋滕晌三人。座谈会记录载《斯文》第26编第4号,1944年4月。 
40、日本儒教宣扬会《日本之儒教》,第43页。 
41、岛田虔次《新儒家哲学について--熊十力の哲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五四运动研究第4函第12分册,同朋舍出版,1987年10月,第128页。中译本徐水生译《熊十力与新儒家哲学》,(台北)明文书局,1992年3月。 
42、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增补版),第59页。 
43、日本军国主义与儒学思想在理论上的相互关联,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家族主义、农本主义和王道思想等方面。丸山真男在《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与运动》一文中,指出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三大思想特征:家族主义、农本主义和大亚洲主义。见《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增补版)第42-57页。其"农本主义"的主旨不是真正以农为本,注重民生民瘼,而是强调"社稷"观念,是一种变相的国家主义。 
44、据《斯文会会员名簿》(1919年11月1日),1919年12月斯文会发行。此时在枥木县宇都宫中学工作。 
45、是指1932年5月5日,以海军方面的六名青年士官为主,加之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十一名,橘孝三郎的爱乡塾以及血盟团的余党袭击首相官邸、杀死总理大臣犬养毅、袭击内大臣邸、警视厅、政友会本部、三井、三菱两银行的事件。此事发生后,在军法会议裁判时,国民中很多人都提出减刑请愿书。此事件的最大影响是使政党政治在战败之前彻底瓦解,军部从此在内政上获得了极大的发言权。见桥川文三等编《近代日本思想史的基础知识--从维新前夜到战败》,第349页。 
46、近藤正治《狂简》,收入日本儒教宣扬会编《日本之儒教》一书,第90--91页。 
47、《先哲丛谈》第3卷。转引自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三联书店,1958年8月,第264页。 
48、高田真治《大东亚战争与斯文》,《东洋思潮之研究第一》,第417、404页。 
49、尾藤正英曾提出儒教日本化的两种类型,即"自由精神的彼岸化"和"规范的外在化"。见贝塚茂树、桑原武夫编《讲座中国V日本と中国》,筑摩书房,1968年1月,第154-164页。 
50、宇野精一等《讲座东洋思想10》,第328页。 
51、王家骅将"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作为日本儒学的特色之一。见其著作《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0-203页。 
52、这种观点在日本近代儒学思想中极为常见。如安井小太郎《关于日本儒教》,见日本儒教宣扬会编《日本之儒教》,第79-80页。 
53、狩野直喜《孟子》、收入《读书篡馀》,みすず书房,1980年,第507-508页。 
54、1935年4月20日,井上哲次郎的讲演《孔子的人格与信念》,载《斯文》"儒道大会纪念号",1935年6月。"王道与皇道"的关系是日本近代儒学思想中特别是在"满洲国"建立之后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资料: 


丸山真男《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增补版),未来社,1964年。 
桥川文三《昭和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諸相》,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4年。 
斯文会编《斯文六十年史》,1929年出版。 
《斯文》第14编第5号"满洲国建国特辑",1932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军国主义,儒学,日本,近代军国主义 儒学 日本 近代
下一篇:学者新解《长恨歌》 白居易扮唐玄宗私会贵妃(4)||上一篇: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