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东方哲学中的生与死(3)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东西方的唯物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以唯物主义自然观辨析生死之理、给死以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论死篇》中认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所以王充得出结论:“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这是说,人死之后形销神灭,无鬼,无知。正是有这样的先在认识成果,到梁代的范缜才明确提出了“形神相即”的“神灭论”,反对人死“神不灭论”,把唯物论的观点说到了极处。
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多有人谈论这个话题。古希腊的怀疑派哲学家皮罗说:“死与生之间并无区别。”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古罗马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说:“死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我们死后将没有知觉,正像生前没有知觉一样。”英国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死后的去处那是“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德国的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说,死亡去到的那个世界,人世间“这种货币是不通用的”。德国的弗罗姆说:“人在一个确定的地方,一个确定的时间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必将以同样的偶然形式离开这个世界,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会懂得自身的软弱与局限,会预见到死亡这个最终的结局。”法国的加谬说:“我不相信死亡能通向另一个生命。对我来说那是一扇关闭的门。”对于上述几种说法如加评议,说生死之间无区别,很显然不现实,它对于一切有机生命都是无限时间长度里的一个暂短的过程。说它神秘,确实又是人类的恒久之谜,因为它与对它进行思考的人间隔一个穿不透的世界。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人死了固然是没有了感觉,但是生前的是非功过,总不免与其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并不因其已无感觉而不发关系,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而“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之说,也正是由此而生。
生死之念谁看破?
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待死亡,还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的透彻:“死亡显现为物种对具体个人的严酷的胜利。”这表明,个人的自然生命是必然要有消亡的一天,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残酷的,因为个人赖以存在和创造的生命消逝了,不免要使人悲哀,但人类却因此而新陈代谢,造就和发展了后世的无数个人,这是生命的转化。庄子说的“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蕴涵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都长生不老,如中国的桀纣文武、孔孟老庄、秦皇汉武、康雍乾嘉以及他们时代的所有人,不论是士农工商,善恶贤愚,一个个都活到今天以至永远,那会使后生者无地容身、无路进取自不必说,就是在国在家的治理行事上,也必然是各有一套,无所适从,除非是谁更老就谁说了算,不然谁也奈何不了谁。否则,这时只有靠无情的造物来平衡了:让个人在享有足够的天年之后消逝,以不了了之,实现以后浪推前浪的新旧交替方式,世代相续地保证族类集体的胜利。
人的生命是值得自身特别宝贵的自然,既然获得了它,就应该特别爱惜和保护它,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强调要珍惜生命,不仅不要轻易损害它,也不要白白浪费它,“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如果生命真的到了“脂穷于为薪”的阶段,那就应该像陶渊明说的和做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一任自然的“委运”态度,有深得大道真谛的绝顶通达。但是如非“执大化”之得道高人,有几个能这样超然呢?
演讲人:王向峰
简 介:1932年生于辽宁省辽中县,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辽宁大学任教,现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向峰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的美学思想以主体与对象统一为核心,在中外古今文学艺术的经验基础上探求和阐发艺术的审美规律,形成艺术实践美学理论的系统建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生与死,学中,东方哲生与死 学中 东方哲
下一篇:国学趣谈:"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上一篇:古典诗词楹联能否借助网络平台走向复兴?(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