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母语教育的困境和未来(2)

编辑:Jina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年来,杨刚院长在港台各高校取经,感想和收获都很多。他认为我们的国情决定了照搬西方是不行的,所以大陆的国文教学,学欧美不如借鉴港台。因为一方面,港台不像大陆经历过文革那样对传统文化大的摧毁,保留了很多传统韵味。另一方面,港台的国文老师,以及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很多都有西方留学背景,深受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故而能博采中西众长。   


    说起港台各大学的国文教育和传统风韵,杨院长如数家珍。各大学都开设有“经典导读”和国文课,大多分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两大块。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均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汉语教育必修课程,其中香港大学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习3学分的“中文进阶”类课程才能取得毕业资格。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公室氛围温馨,草木葱郁,完全不是冷冰冰的,在走廊,在过道,随时可能跟不同形式的古文字、书法、诗赋不期而遇。   


    台湾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都设有母语教育的专门课程,都是从大一开始的全校公共必修课。台湾大学的“国文”课开两个学期,每学期3学分,共6学分。台湾政治大学的“中国语文”课分“国文”和“进阶国文”两个阶段,大一必修“国文”4学分,修满及格后可再选修“进阶国文”2学分。台湾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楼一层基本上都是教室和各种讨论室,学生可以席地而坐讨论问题,无形之中,团队精神、不同思想观念的自由交流、思想开放、倾听和表达等各种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他也了解西方的情况,哈佛、普林斯顿、加州伯克利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都设有母语教育课程,而且都是全校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其中哈佛大学的Expository Writing(阐释性写作)和普林斯顿大学的Writing Seminar(专题写作研讨)还是学校唯一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都规定一个课堂的学生不能超过12或14人,最宽松的明尼苏达大学,母语教育课程的课堂平均学生数也才22人。   


    麻省理工学院实施“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包括母语在内的至少八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且其中至少三门必须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例如历史,或哲学,或文学等)。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九个领域,最出名也是学校最重视的第一领域即所谓“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CIV)”,是每个本科生在大一都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母语教育。   


    大学语文,未来路在何方   


    几乎有点讽刺的是,美国所有的大学生都要上英国文学课,同样,所有的中国大学生也都要上英文课,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学生都会上中文课。   


    关于母语教育,有两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其一是:因为是母语,没人认为自己不会说话,不懂母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是专家的错觉,真正的专家反而容易被忽视。想当年,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钟敬文、郭绍虞、朱东润这些重磅级的教师才能教大学语文,任继愈曾批评说:“现在大学一年级不学语文,博士生文理不通……我们大学一年级必须学国文,不及格不能升班。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李广田、沈从文都教过大一国文,林庚在清华讲过大一国文。讲课闻一多讲,改卷是林庚改,就是当助教。”所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现任会长谭帆说:“《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   


    另一误区正如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王金凌所言:“尽管大学国文在知识地图上的位置很重要,却重要得像空气一样。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就不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只有在快没空气时,才会感觉到不能没有空气,不能没有大学国文。”   


    刘晓蕾老师指出,既然孔子学院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了,那么,排除对母语教育的诸多漠视和误解,在全社会营造重视语文素养的氛围,在教育的制度安排上尽早将大语纳入必修课体系,学校转变观念、加大学分、课时和师资各方面的投入,同时大力推进大语的教学改革,确立授课核心目标和内容,尝试专题化和小规模研讨性教学方式,构建配套完善的母语教育课程体系,这些是高校切实发展母语教育的途径。   


    杨刚院长对刘老师的建议给予了认可,并介绍说,北理工目前正在研究,准备实行实验班的试点,在选课机制、教学计划上侧重基础学科(如化学)和人文基本素质(如母语教学),希望在将来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大学语文课程,当然,理工科学生的大语课程如何开设,还需要好好研究,毕竟给理工科学生讲的大语跟文科生的大语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这些都需要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普及母语教育的关键问题不是师资或者学生课时安排等具体问题,而在于观念。首先是在教育理念上对母语教育重视起来,认识到其重要意义,然后是好好研究,母语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达到等等。如何在理工科院校推行有效的母语教育,现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在课程体系,学科设置诸方面,都需要摸索。   


    当然,中国目前的母语教学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相对一部分大语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别的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如古代文学、诗词鉴赏、文学名著赏析外国文学等)的区分不明晰,授课内容杂乱,随意性较大。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上,光登记在馆公开出版的题名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就达1053种,还不包括种种《语文读本》或《人文读本》,从教材的使用杂乱也体现了课程性质目标定位的模糊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从课程教学的督导来看,教学管理也相对薄弱,有些学校连大语教研室都没有,授课教师都是临时兼课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诸多不满,老师则对学生的基础薄弱不满。但杨院长认为,只要我们坚定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的,就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学,真正实现好的人格教育。   


    最后,让我们用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的一句话作为这个关于母语教育采访的结束语:“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关键字: 内容标签:母语,中国,困境,未来,教育母语 中国 困境 未来 教育
下一篇:古典诗词楹联能否借助网络平台走向复兴?(2)||上一篇:《聊斋》中的"惧内"故事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