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生前尽管有如此众多文集流传于世,但由于元祐党禁等原因,并没有一部流传下来。而其身后作品的最后结集则在建炎二年(1128)始克完成。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对于这次黄氏文集的编纂过程有详细之描述:
炎元祐戊辰、辛未岁两试礼部,皆寓舅氏鲁直廨中。鲁直出诗一编,曰《退听堂录》,云:“余作诗至多,不足传;所可传者,仅百余篇而已。”鲁直时为校书郎,稍选佐著作,修《神宗实录》,与翰林学士苏公子瞻游最密,赋诗无或辍。……及后一岁,鲁直丁母夫人忧,绝不作诗。服除,以修史事罢,迁黔州、戎州,蜀士流相劝就学,以诗教诸生焉。北归,寓荆渚,罢太平,寓江夏,皆逾岁。后进生慕学者益众,故诗益多。炎每省觐,辄钞所见,遂盈卷帙矣。然当是时,文学有禁,不敢出也。鲁直竟投宜州,自鄂道潭、衡、永州、靖江、宜,皆有诗。没后,尽得之亲友间。而时禁益厉,又客宦卒卒少暇日,欲稍伦类叙次之,亦未遑也。靖康丙午岁,前禁始除。建炎戊申岁,时鲁直之故人洪府连帅胡公少汲始属炎撰次,以刻板传世。撰次既契夙心,而外家所托,他人或不预闻,故不复辞。初,鲁直为叶县尉、北京教授、知太和县、监德平镇,诗文已无虑千数。《退听》所录,太和止数篇,德平十得四五,入馆之后不合者盖鲜。窃意少时所作虽或好诗传播尚多,不若入馆之后为全粹也。今断自《退听》而后,杂以他文,得一千三百四十有三首,为赋十,楚词五,诗七百,铭、赞、颂二百四十,序、记、书八十,表状文、杂著四十九,墓志碑碣四十一,题跋一百一十八,合为三十帙,分别部类,各以伦类。呜呼,亦可谓富矣。凡诗断自退听始,退听以前盖不复取,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
今按,洪炎字玉父,南昌(今属江西)人。与兄朋、弟刍、羽俱以文词名世,号“四洪”。元祐末举进士,累官著作郎,秘书少监。高宗初召为中书舍人。炎为黄庭坚之甥,曾亲承诗法于黄庭坚,故其诗风酷似其舅。黄庭坚《书倦壳轩诗后》云:“洪氏四甥,才器不同,要之皆能独秀于林者也。”[16]著有《西渡集》。据洪炎此序,他从元祐时即留意收集黄庭坚的诗文著述,其间一直未有停止。但鉴于政治形势之严酷,故迟迟未敢公之于世。直至建炎二年,黄庭坚老友胡直孺(字少汲)知洪州,始嘱托洪炎主持其事。然而,洪炎主持编纂的这部三十卷本山谷集似未能流传下来。今存南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虽然在分类、卷帙等方面与洪炎序文完全相合,但所收篇数却有所不同。其中楚词为七首,较洪炎所言多二首;诗七百○八首(古诗三百七十四首,律诗二百五十四首,六言诗四十七首,挽词三十三首),多八首;铭赞颂二百五十篇(铭八十篇,赞八十篇,颂九十篇),多十篇;序书记九十八篇(序三十五篇,记二十八篇,书三十五篇),多十八篇;表状文杂著五十五篇(表九篇,奏状三篇,杂著十五篇,文二十八篇),多六篇;题跋二百二十二篇,多一百○四篇。只有墓志碑碣四十一篇,与洪序相符。因此可以判定,现存南宋乾道本是一个增补本。除篇目有所增加外,卷七古诗五十二首之末又附律诗三首,卷十一律诗八十一首之末又附古诗一首,均可看出其增补痕迹。
黄16230;《山谷先生年谱》卷一引赵伯山《中外旧事》云:“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帅洪州,首为先生类诗文为《豫章集》,命洛阳朱敦儒、山房李彤编集,而洪炎玉父专其事。遂以退听为断,以前好诗皆不收。而不用吕汲公老杜编年为法,前后参错,殊抵迕也。”据此,胡直孺在命洪炎纂辑黄山谷文集时,还命朱敦儒和李彤襄助此事。黄氏又言:“今所传《豫章文集》,即洪氏所次,而先生平生得意之诗,及尝手写者多在《外集》,16230;窃识之。后见晋陵尤公袤亦疑编次之未当,16230;即具以所闻对,公击节三叹。盖前辈读书精确,自具眼目如此。16230;尝考洪氏李氏旧编,洪氏则以《古风二首》为首,不及古赋楚词;而李氏所编《文集》则第一卷首载古赋楚词,第二卷方及古诗,乃以《赠别李次翁》为首,而《古风二首》反置之卷末。” 黄16230;《豫章别集跋》亦云:“盖李氏所编,多循洪氏定次旧本,故《毁璧序》所以不录,而《承天院塔记》实兆晚年之祸者,亦复逸遗。”[17]可证李彤确实在洪氏旧本的基础上重新编订过《豫章集》。据洪炎序文及黄16230;所提供的这些资料,可以初步判定洪炎主持编纂的《豫章文集》应该是以黄庭坚《古风二首上苏子瞻》为第一卷首篇,即洪炎所谓“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而本来襄助洪炎的李彤在此基础上重新编订的本子,首卷为古赋楚词,而置《古风二首》于第二卷卷末。这个版本应该即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因为《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南宋乾道本以及《四库全书》所用底本,被四库馆臣视为“犹不失宋本之遗,非外间他刻所及”的明嘉靖本均与黄16230;所言李彤编订本完全一致。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一卷正是古赋楚词,首篇为《寄老庵赋·为孙莘老作》;第二卷为古诗,首篇为《赠别李次翁》,而《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则被置于第二卷卷末。所以,现存《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实际上是经过李彤改编重订的版本。而洪炎纂辑的本子,即《豫章集》的最早版本,可惜已经失传。洪炎本的真正面貌,我们可以在阅读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和黄16230;《山谷先生年谱》时,约略可窥见一二。黄16230;《年谱》和任注中经常提到所谓“洪州本”,应该就是洪炎编纂的那本《豫章集》。《四库全书总目》在著录《山谷内集注二十卷外集注十七卷别集注二卷》时,认为“任渊所注《内集》,卽洪炎编次之本”。
不过,仍然有一个问题颇为费解。洪炎序文说:“今断自《退听》而后,杂以他文,得一千三百四十有三首,为赋十,楚词五。”但黄16230;却说:“16230;尝考洪氏、李氏旧编,洪氏则以《古风二首》为首,不及古赋楚词。”洪炎序文中明明说“为赋十,楚词五”,又怎么会“不及古赋楚词”呢?限于史料匮乏,尚无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李彤修订的《豫章集》具体完成时间不详。李彤,字季敌,建昌(治今江西南城县)人。黄庭坚舅父李常之子,于黄庭坚为表弟。大概在修订洪炎所纂《豫章集》的同时,李彤又将洪炎废弃未收的一些诗文,包括《退听堂录》以前的诗文,《南昌集》中黄庭坚自己删除不用的四百馀首诗收集起来,编成《外集》十四卷。李彤《豫章外集跋》云:
彤曩闻先生自巴陵取道通城,入黄龙山,盘礴云窗,为清禅师编阅《南昌集》,仍改定旧句。彤后得此本于交游间,用以是正。其言‘非予诗’者,五十馀篇,彤亦尝见于它人集中,辄已删去。其称‘不用’者,安敢弃遗?今《外集》十一卷至十四卷是也。
李彤此跋见于黄16230;《山谷先生年谱》卷一。之所以称为《外集》,源于黄庭坚本人曾言“欲取所作诗文为《内篇》,其不合周孔者为《外篇》”[18],李彤将洪炎所编视为《内集》,而为自己所编取名《外集》。《外集》系根据灵源惟清的《南昌集》改编而成,李彤所作的工作一是删除了《南昌集》中羼入的五十馀篇他人作品,二是保留了黄庭坚本人意欲弃而不用的早年诗作,李彤将其编为第十一至十四卷。可以说,前十卷即为黄庭坚亲自删定者,后四卷则为黄庭坚本人欲剔除的作品。而《南昌集》中的部分诗作又可推测是源于黄庭坚早年自编之《焦尾》《弊帚》。所以从《焦尾》《弊帚》,至《南昌集》,再至《外集》,是一个不断采集、加工和修订的过程,其间不难看出黄庭坚几个诗文集在编纂过程中的联系,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引》云:“山谷自言欲仿庄周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意固有在。非去此取彼。……而《焦尾》《弊帚》正《外集》诗文也。”[19]《外集》所收诗文主要作于未入馆以前任职河南叶县、河北大名、江西太和和山东德平时期,数量既多,文学价值也不逊色,正如黄16230;所言“山谷平生得意之诗及常手写者多在《外集》”。《外集》的成书时间不详,四库馆臣指出:“独李彤之编《外集》未著年月,然考《外集》第十四卷《送邓慎思归长沙诗》‘慎’字空格,注云‘今上御名’,是《外集》亦编于孝宗时也。”[20]所言大致不误。根据黄16230;将内、外二集相提并论来看,《外集》当与经李彤修订的《内集》合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别集类下著录有《黄鲁直豫章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足资证明。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庭坚,全集,出版,郑永晓纂辑黄庭坚 全集 出版 郑永晓纂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