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老子如何安居故里?(1)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日报
 
时 间:2011年11月4日
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
主 办 者:光明日报国学版,国学网
发 言 人:安徽省涡阳县县长戴力
学术回应: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
主 持 人:梁枢
主持人:这次研讨会从策划到召开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有关各方的支持与合作,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热情,也让我们对办好“文化名人故里行”栏目有了更多的信心。感谢各位学者的光临;感谢从老子、孟子、墨子、朱子故里专程赴会的各位领导。我们先请牟钟鉴先生代表学者讲几句。
牟钟鉴:今天能和几位名人故里的代表在同一个时间里相聚,很难得。平时要见到各位,我得跑四个地方,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光明日报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
最近学习中央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很受鼓舞。《决定》把中华文化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而且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我觉得非常正确。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视野和空间。
我尤其感觉我们的名人故里得天独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落实中央的《决定》,应该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好、更快。光明日报在这个会议之后,可以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弘扬好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始终对中华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国人曾经一度文化自卑,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现在慢慢地我们觉悟了,我们有了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感觉到中华文化的伟大。今后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光明。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这些人更深深感觉到应该把文化建设的担子承担起来。
主持人:谢谢牟先生。由于此次与会的名人故里大多涉及所谓“故里之争”,在正式进行讨论之前我先做一个特别说明。
第一,我们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出发:涉及名人故里之争的当地人民历史上都把自己的家乡看作某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并且世代相传,形成传统。这是故里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而这当中究竟谁才是所谓真正的名人故里,有待于学界的探讨与考证,不是本次会议所能或所要涉及的问题。本次会议受邀与否,更与此无关。
第二,本次会议主题旨在探讨,名人故里如何运用自身独特的国学资源推进当代的特色文化建设,使自己的家园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对未受邀与会的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工作也给予同样的关注,并努力用适当的方式予以宣传推广。
第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世代相传,其思想智慧与文化贡献为中华民族所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才是名人故里真正的历史主体。面对他们,我们首先想的不应该是让文化名人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期待历史文化名人能够在其故里得到真正的尊重;我们希望看到名人的思想、事迹在其故里能得到广泛传播,既出现于由故里举办的学术研讨的会场,又出现在故里儿童经典的诵读声中,更能在故里特色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只有这样,历史文化名人才能真正安居故里。
下面开始第一单元的讨论。首先由安徽涡阳的戴力县长做主旨发言。
戴力:我来自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涡”外面人都念“wo”,但是在我们本地念“guo”,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三朝古都、曹操故里亳州市。全县面积2107平方公里,150万人口,去年GDP128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涡阳地处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达140万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下资源主要是煤炭,已探明储量32亿吨,现已开采的有四对煤矿。
老子思想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老子故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深入挖掘老子优秀的文化思想,建设好老子故里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
老子在涡阳故里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是依托汉代帝王在涡阳所建的老子庙。据考证,东汉延熹八年,就在涡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道教宫观老子庙。后屡次经不同朝代修建和重建。鼎盛时期,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涡阳民俗有农历二月十五老子庙会的习俗,一般是五天,乡人云集。从古至今,一直比较热闹。
在涡阳关于老子的传说也很多。一说老子母亲因食李子怀孕而生老子,后来老子就姓了李。当地人为了避讳李姓,李子不叫李子,叫“辉子”。传说老子出生时有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后人为了纪念,至今我们那里还发掘有春秋时期的陶圈“九龙井”。唐代的武则天随高宗到太清宫拜谒老子,因自己姓武,遂把谷水改称为武家河。经过杭州大学陈桥驿教授考证,今天的武家河就是谷水。
1980年以后,涡阳县十分重视文物的普查,重点是老子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1987年,台湾中华道学院马炳文先生到涡阳考察,后来又联系香港大企业家谭兆先生和香港青松观的侯宝垣道长,组织海外捐资修建天静宫。现在天静宫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
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涡阳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亳州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文化厅在涡阳成功举办“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2009年“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加强县委、县政府对老子文化建设的领导。近年来,我们联手安徽的恩龙集团,签约投资十五个亿,建设五平方公里的老子文化生态园。我们围绕老子庙兴建了老子文化广场,塑造了老子骑青牛出关的铜像,还修筑了紫光大道、紫光公园,建设了老子博物馆和老子文化展览馆,营造了浓厚的老子文化氛围。
为了宣传老子文化,我们还邀请王蒙、鲍鹏山等知名学者到涡阳讲学;同时,我们整理出版的《老子传说故事》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创办了“老子天地网”和《老子天地》的内部交流刊物;出版发行了《老子出关图——安徽省涡阳县“东岳庙”古代壁画考释卷》、《老子与范蠡》、《老子庄子故里考》、《老子故里在涡阳》、《涡阳览胜》、《道德经——老子著作古代文本举要简编》、《中英文对照版道德经》以及《道德经》的系列读本;我们还大力开展了老子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学习《道德经》,开展《道德经》诵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清静无为”是其思想精髓之一。记得我在读小学、中学时,听老师讲,老子的“清静无为”是一种消极的观念,避世的思想。现在通过对老子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老子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清静无为主要是要使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为政者要没有私心,没有贪念,不为己利,天下为公,以百姓心为心,按规律办事,不去妄为。要发扬老子精神,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在老子故里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难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知识水平的群众,对于《道德经》很难理解。怎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大家感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一代先哲老子思想的伟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很好地探讨的问题。第二,作为老子故里,我们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人才,特别是熟悉老子文化,对老子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才队伍,我们这方面还比较匮乏。第三,老子思想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有一个载体:旅游。目前我们老子文化景区还是3A级的,离5A级的景区,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像老子母亲的圣母墓,还有当年老子出关时关令尹喜的墓,老君殿遗址、九龙井、孔子向老子问礼碑、古流星园,这些遗存都存在,但是都有待于更好、更有效的开发与保护。第四,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前,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更多地是提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真心实意地来弘扬文化。如果只是把老子当成一张牌,当成一个跳板,或者一个商标,那么这种路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还行,但今后再走便难免失于狭隘。
今年6月,涡阳新一届县委刚刚换届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三大任务:建设老子文化名城,打造皖北工业强县,构建和谐文明家园。考虑到老子文化的发掘、学习、传承、宣传和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困难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在我们这届政府任期内就达到系统完善,所以我们制定了《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发展十年规划纲要》,通过这个《纲要》,来引领、组织实施我们的老子文化建设。这个《纲要》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建设好老子文化放在了突出位置。最终目标是把涡阳建设成为老子文化名城,东方上善之都,为推进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安居,故里,老子安居 故里 老子
下一篇: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2)||上一篇:诗歌冷:对新诗圈内名家也看不懂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