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来的道教所宜扬的关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论,成了封建社会中人们遵守和实践封建宗法伦理的巨大推动力,是伦理宗教化和宗教伦理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而外来的佛教在经过长期的进化和融合后,不仅完全接受了“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伦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灭欲净心,忍辱无争”等道德规范也来维护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起到了传统儒家伦理学说所不能起到的社会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调动“各路神仙”来宜传儒家伦理,而仅仅靠孔子、孟子那样完全通过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伦理观念是不可能那样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这方面,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故事,胜过许多卷‘子曰’‘诗云’的孺家经典教条”,“没有宗教化的伦理道德,枯澡无味,僵死无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运行的动力。宗教所神圣化的伦理是以儒为主的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这样,便把封建宗法伦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伦理‘混凝土’预制起来,变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超稳定的结构体系中,被驯化为儒释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伦理的绝对化和人的个性的泯灭
—中国传统伦理的缺憾
所谓非理性,不仅仅是指传统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失落。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价值和精神来说,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闪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们迈向现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上以家族和宗族为墓础、以杜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趋向和诉求,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琅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历史局限性,特别当这些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进化中被片面化和绝对化后,它的许多真价值、真精神被“阉俐了”,[ is〕变成了值死的教条,缺乏理性,导致了人个性的泯灭。
在孔孟时代,孺家文化的伦理观念还是充满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汉代孺家手里,就变成了片面的关系和义务。例如,早期儒家虽讲“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但他们仍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可到了汉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则便成了绝对的东西。父为子纲,儿子就要听父亲的,儿子做错了事,父亲可以动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为妻纲,妻子就要听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君为臣纲,做臣子的就要服从国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这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伦理规范湮没和抹煞了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当它作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被绝对化和片面化时,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便无处可寻。
宋代程朱理学家们所提倡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泯灭个人欲望,维护封建伦理,不允许“我”惫识的存在和出现。只承认伦理道德和群体价值,不承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主体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价值的失落”。[160〕说到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现在人们常常叨念诺贝尔奖,其实我国至少有一次机会可以评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时国人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号称“要上一齐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名单上的发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诺贝尔奖只奖励有突出贡献的1-2人,最多不超过3人,结果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犹如一场闹剧,靠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豪感,张扬集体主义原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自我嘲讽!
因此,由于儒家伦理的绝对化,使它丧失了原来生气勃勃的精神,走向没落和僵化,陷人了非理性的泥淖。尤其是当这些伦理规范转化为一整套超稳定的、维护传统社会的文化制度和价值体系时,它就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天性和理性的发挥,更成了社会、国家、民族进步的绊脚石。因而,必须打碎这些非理性的伦理规范—束缚和禁锢人们头脑的沉重的、精神枷锁,必须从这种愚昧的非理性的伦理中走出来,走向科学和理性。
四、结论
我们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文化当中?都能看到一个悖论——文化的悖论?但却是一个合理的悖论?这是文化内部的碰撞?是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正是有了这个悖论?才使得文化像长江和黄河一样奔流不息——现在也是这样。历史往往以其惯性力影响后世?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代实际生活中?依然对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起着相当的制衡作用?但由于其“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一致性”?117 J它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与现代社会相吻合?相适应?传统伦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渗透到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构成民族心理素质和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在这种伦理已渐渐失去了它的维系力?而迫切需要一个它赖以建立起信仰的基础?“儒家文明的起源实际上是早期对人这种自然存在的规律的认识。现在社会的发展预示着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否定之否定?历史的和社会的。”I t S]但同时?要真正从辩证法的意义上来扬弃?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响。(作者:张金亮 )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