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看到了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也有人说这是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你们以为呢?
杨爱珍:现在社会伦理有一定程度的溃烂,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所致。第一,“文化大革命”用“左”的框架来解构社会伦理道德,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我们没有很好反思和修补。接着,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又进入了社会道德领域,“一切向钱看”对传统文化又一次冲击。第二,在计划经济年代所设置的道德标尺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时,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又姗姗来迟,经常缺席,没有规范、没有制约,人们心中“兽性”的东西乘机泛滥。第三,有关部门缺少方法对社会加以引导。
赵庆寺:回忆有一种自我删选机制,往往在不由自主地遗忘过去的痛苦,留下最美好的东西。相对于今天的一些道德乱象,常常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过去我们的确有过所谓的纯真年代,但是这个时期的道德水平是建立在社会阶层固定、思想高度统一的社会状况之上,并不是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常态。我们固然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不能为一些社会失范现象寻找一个传统文化的替罪羊。
D、寄国学来拯救现代社会道德,只能陷入“春梦了无痕”的境地
主持人:许多家长如今非常乐于送孩子学“国学”,津津乐道的是孩子们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之后的乖顺、礼貌,小大人似的“世故”,与此同时他们又焦虑,学了国学之后,孩子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学对现实人生还有作用吗?
李家珉:国学的教育和普及有一个层次性。《三字经》和《弟子规》在传统社会里属于启蒙教育,也称“蒙学”。如今的孩子如果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变得乖顺,小大人似的“世故”,这就有问题了。当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没有做好,把《三字经》和《弟子规》教歪了。面对今天的孩子讲中国传统经典,我以为要把握往两条:一是立足时代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展开分析与诠释;二是研究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注意把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建议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国学班时要慎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花掉冤枉钱。
杨爱珍:首先,进国学班的孩子只是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礼貌、乖顺大多是在封闭环境中的特殊产物,不完全是国学熏陶所致,因为短期的文化引导对品行养成没有根本作用。其次,《三字经》《弟子规》所体现的道德要素与现代社会毕竟有一定距离,所以寄国学来拯救现代社会道德,只能陷入“春梦了无痕”的困境之中。那么,国学对现实人生有没有作用?回答是肯定的,是有作用的,问题是怎样把国学中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话语要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倒退,国学,理性,选择,文明倒退 国学 理性 选择 文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