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儒家的教化之道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晨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蕴涵在“道”这个概念中,“道”本意是指地上人行之道。古代思想家把它引申、抽象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的最一般性法则。不仅道家,儒家也讲“道”,且十分重视“道”。老子、孔子都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对道有了自觉的意识,都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老子是以天道为本,上道下贯,涵天地人;孔子则是以人道为主,下学上达,通天地人。
在儒家看来,道的下贯和落实就是所谓的“教”。因此,“修道谓之教”,意味着知道、明道、守道、修道、得道。儒家所讲的修道为教,是儒家在修己的基础上安人、修己安百姓、正己正人之道在“教统”上的体现。
例如《周礼》中,大司徒的职责中有所谓的“十二教”,其教民的内容可谓具体而广泛,涉及民生的各个层面。《礼记·王制》中亦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陈澔在这一节下注云:“此乡学教民取士之法也,而大司徒则总其政令者也。”《礼记·经解》也提及孔子所谈的六艺之教。
至春秋,“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的转化。学校教育、社会教化融为一体。这样,道之下贯谓教就意味着,以天下苍生为念,推己及人,教化天下,使天下归仁。《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这段话体现的正是孔子通过教育培养士人,使其担当起教化民众的责任并进而改造社会的思路。
如何安人、安百姓呢?孔子认为应在“富之”的基础上“教之”使安。儒家之“教”实则是社会教化,其内容就是价值理性的“仁义道德”,而其手段则是诗书礼乐。
●韩星(学者)
别水/整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家,教化,之道儒家 教化 之道
下一篇:作为教师的孔子(2)||上一篇: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