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的评孔思潮缘起于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曾经大声疾呼保教、保国、保种。而所谓保教,其实质是要保孔教。为了保孔教以凝聚人心,康有为极力主张将孔教改造成宗教。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海外陆续建立了一些孔教会,要保存和弘扬孔教,但是,其实际效果却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对孔教的争论。
最令康有为意想不到的是,首先起来反对孔教运动的,竟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梁启超。1902年2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2号上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阐明了他对孔教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孔子是人不是神,指出:“孔子,人也,先圣也,先师也,非天也,非鬼也,非神也。”同时,他坚信孔教不是宗教,认为“其所教者,专在世界国家之事,伦理道德之原,无迷信,无礼拜,不察怀疑,不仇外道,孔教所以特异于群教者在是。”在梁启超看来,孔教的价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精神。接着,向康有为发难的是章太炎。章太炎曾因强烈反对改良和“苏报案”而名闻天下,而实际上他也属于儒学中人。由于崇尚古文经学,章太炎对康有为将孔子视为教主的做法十分鄙视。为此,他分别于1902年写了《订孔》,于1906年写了《诸子学略说》,认为孔子只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史学家,而不是所谓的宗教家,指出“孔氏,古良史也”,“孔子为鲁大夫,故其徒尊曰夫子,犹是主仆相对之称也。”与章太炎相呼应,刘师培也反对康有为的孔教主张。刘师培既是古文经学家,又是清末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主张推翻清政府。他认为,“孔子者,中国之学术家也,非中国之宗教家也。”同时,他反对独尊孔学,主张“归孔学于九流之一耳。” 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对孔教运动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末儒学内部学人对孔教运动的认识和态度。他们主张改革孔教,但反对独尊孔子,更反对神化孔子。这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新思想的传播廓清了障碍。
与清末的孔教改革主张截然不同,后起的革命派知识分子则主张实行“孔丘革命”。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孔子学说只是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种,不足以永远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即所谓“中国之学,上有老、墨,下有百家,非独为孔子,则孔子无代表之实也明甚。假曰代表,乃代表其一时,非代表于永世。”分析古代中国“思想滞阂不进,学术陵迟”的原因,他们认为,其根源在于孔子学说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有鉴于此,他们坚决反对独尊孔子,指出:“孔子之圣,圣于昔时,亦既往矣。我尊之,于孔子无加;我不尊之,于孔子无损。吾何必不求于今之时,而甘奴于千载上之陈死人,以沮我未来一般事业之大发达哉!” 此外,他们坚信孔子思想是专制政治的文化基础,认为“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因此,为了使国人在思想上获得幸福和自由,他们提倡“孔丘革命”,指出:“欲世界人进于幸福,必先破迷信;欲支那人之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之革命。”
革命派知识分子主张实行“孔丘革命”,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人们开始对儒家道德信条和价值观念发生怀疑时,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此时也走到了尽头。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帝制宣布解体,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民国建立伊始,国人欣喜若狂,憧憬安定生活到来。但是,伴随着袁世凯、张勋步步走向复辟,人们日趋失望。由于袁世凯、张勋,以及拥护复辟的康有为,在民国初期都极力主张尊孔,以至于出现举国祀孔祭天、小学生人人读经的奇怪现象。因此,伴随着洪宪帝制的失败,人们开始反思孔子与帝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而1916年底至1917年2月,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多次向国会请愿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则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界对孔教的反思和反感。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的《新青年》,自1916年2月连载易白沙的《孔子平议》,以及之后又陆续刊载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文学革命论》;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礼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等文,实际上揭开了民国初年对孔教批判的序幕。于是,更大规模的评孔思潮在思想文化界展开。新文化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孔教虽然有其价值,但其本身并不是宗教,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共和政治和现代生活相抵触,因此,不应该独尊孔子,不应该定孔教为国教。张勋复辟失败后,在国人对复辟的讨伐声中,思想界对孔子的批判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废汉字的决绝声音。在这种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有口难辩,不得不败下阵去,从此一蹶不振。
总之,辛亥前后的评孔思潮,表面上是在评价孔子,而实际上远远超出孔子本身,涉及中西文化的比较、政治制度的选择、国民道德的重建等多方面。正是通过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辩论、清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逐渐打破了固有的束缚,开始主动接纳新事物、新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偶像、解放思想,而且还有力地动摇了专制政治的文化基础。就此而言,辛亥前后的评孔思潮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一环,功不可没。
张卫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侧重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中共党史研究。
[革命书单]
文选倾向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曾经出现过多种带文艺性的宣传革命的文选。里面所收文章,从报章体论评、古体散文,一直到小说、戏曲、笔记,形式多样,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感情。在国内虽不能公开发行,却不胫而走,影响很大。
◎流行最广的有《黄帝魂》(1903),黄藻(署名“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编。全书收《黄帝纪元说》、《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叙》、《革命之原因》等29篇,1911年本增至44篇。有哀悼被慈禧杀害的名记者沈荩的《祭沈荩文》,有主张戏曲改革的《观戏记》,及杂剧《少年登场》和《叹老》。
◎《大义录》(1906),收《大义略叙》等22篇讲民族主义的文章。如章太炎《哀焚书》篇,强调“中国魂”者,应该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主义”。书里《中国民族论》、《民族精神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治》等篇,都是发挥这一精神的。
◎富有革命感情而又图文并茂的有《天讨》(1907)。(《民报》临时增刊)。里面收了十多篇檄文之类的宣传鼓动文章。主张“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李芹)
■ 张卫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思潮,启蒙,思想思潮 启蒙 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