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故里,北岛却像是个“局外人”。北岛出走后的中国变化很大,它现在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先锋观点,甚至中国的书店里有卖他本人的作品集。「异见」在中国的敏感度总体不断下降,中国微博上的很多语言,比北岛当年「最尖锐的」诗还要尖锐。另一方面,北岛大概也有变化,走了那么多地方,见识了许多,对国家政治总会有比见识这一切之前更多的感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了一批文化精英,但他们对国家政治上的判断,与国家后来的实际发展出现很大偏差。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走国外,但过得并不开心。没有他们参与的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想必也带给了他们非常复杂的感受。
这个世界很难分出绝对的对错,个人的对错和国家的对错尤其无法对照。北岛这次在青海的出现,让人感觉到复杂环境下的一点善意,这种善意既有知识分子内心的,也有国家政治层面的。
中国今天的中年知识分子会有谁不知道北岛?他的诗和他的情绪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属于那个特殊时代。很多读北岛诗的人,成为西方批评的那个中国的建设者。世事沧桑,今天这些人已经很难想起北岛,如果他们知道北岛“回来了”,大概也会很平静。他们对北岛很难说是熟悉,还是陌生。
对中国当代作家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体系,除了中国人的,包括官方的和民间的,西方的评价体系也是很有份量的存在。中国民间的评价通常是感性、真诚的。中国官方并未过多参与评价。西方的评价很积极,但西方很少有人读得懂中国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评价大多从政治出发,换句话说,他们很愿意让中国的作家们都变成政治斗士。
其实,作家、尤其是诗人,都重人性,更重感情,对复杂的国家政治,他们并非最能把握理性的一批人。在西方,作家通常都不是站在政治最前排的人,但在东方,作家、艺术家「政治化」相当普遍。这并非毫无原因,它本身就是东方的政治现实,但中国政治的逐渐开放和成熟,一定意味着这种现象逐渐缩小化,而非扩大化。
今年7月在香港书展上,北岛在演讲中称,作家应该保持和时代的紧张关系,远离主流文化。在艺术上这或许是对的,政治主张认同、联合和统一战线,艺术可以相反。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北岛不可能再被当做一个特殊的文化人物,他是一个不错的怀旧符号,但他只能是这个多元思想和艺术世界的一员。
不管怎么说,看到他的出现还是挺高兴的,现代中国的精致需要很多出人意料的细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岛,中国,细节北岛 中国 细节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