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读《论语》,话“和谐”(2)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文化
 
二、借鉴“忠、恕”原则,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上面谈了“自爱”,下面接着说说“爱人”。

  
    什么是“爱人”?孔子及其弟子概括为两个字,即“忠”和“恕”。所谓“忠”,就是对人忠诚;所谓“恕”,就是对人宽容。在孔子看来,做到了这两点,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了。  


    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人,必须与人打交道。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加上休闲、娱乐、健身、购物和学习等,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差不多要用一半的时间与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且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曾子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诚信?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心复习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孔子及其弟子处理人际关系主要奉行两条原则:一是待人忠实诚信。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意思是说,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讲信用。孔子则主张“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学而》),大意是,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用的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也就是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同习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贡曾经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子曰:“忠告而善道之。”《颜回》),并主张朋友之间要互相勉励(“朋友切偲偲”《子路》)。

  
    看一个人是否忠实诚信,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还要看他做得如何,是否恪尽职守。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为政,子曰:“后之无倦,行之以忠”(《颜回》),意思是说:坚守职位,不松懈倦怠,执行政令要忠实。不仅如此,还必须做到“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意思是说,先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领取俸禄放在后面。孔子还主张办事“能致其身”(《学而》),即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要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也就是说,在家里也必须恭敬规矩,办事认真,待人忠诚。只有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即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忠厚恭敬,并时刻将“言忠信,行笃敬”牢记在心,才能到处行得通。  


     另一条原则是推已及人。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子曰:‘其恕乎!’”《卫灵公》),并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达到的,不要加给别人。子贡举一反三说:自己想树立的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帮助别人达到(子贡曰:“已欲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因此,孔子极力主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从这一原则出发,所以孔子及其弟子最讨厌哪些“巧言令色”(《公冶长》)的人。不同的人,由于在年龄、性格、知识、阅历、环境和习俗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相互交往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呢?孔子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也就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仅此还不够,还须做到“不念旧恶”(《公冶长》)、 “犯而不校”(《泰伯》),也就是不记旧仇、受别人侵犯而不计较。当然,凡事有一个“底线”,并非曲直不分,是非不明。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回报怨,用恩德报答恩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可见,孔子的“底线”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决不迁就坏人坏事。  


    孔子及其弟子提倡“爱人”的两条原则,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记得上世纪在民间广为流传一段顺口溜:“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70年代各人顾各人,80年代人坑人,90年代人防人。”姑置匆论它是否客观、科学、合理,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人际关系现状的极为不滿,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渴望。事实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非“忠”非“恕”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十分严重。比如,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据说政府颁布了上百个文件,然而就是管不住官员们的一张嘴。再比如,随处可见的坑蒙拐骗,让多少人“疑而又疑,防不胜防”?人们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缺乏安全感,对官员缺乏信任感,相互之间能和谐吗?!由于历史上工作滞后,欠帐太多,给今天开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但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历史总是要发展的。只要我们忠实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并像孔子及其弟子那样“竭能其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和谐论语 和谐
下一篇:海岩自曝“养心”方式 海岩接受命题写盗墓小说||上一篇:专家给“国学热”泼凉水:“大”家出小书是正道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