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发展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重新审视传统。所以在历史变革的激烈时期,它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往往表现为反传统。例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对传统的激烈态度,就是任何一种革命变革风暴来临时对待传统的规律性现象。但五四反对的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全部,其矛头主要指向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纲常名教。其中可能出现某种片面性,但这种片面性比起卫道者捍卫旧制度旧道德的片面性要全面得多。当革命胜利以后,掌握了政权的人民有条件有力量重新审视传统,以便确立自己与新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这不是对以往传统的全部肯定,不是对以往批判的批判。在批判与继承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是不容易的,往往会经过摆来摆去甚至完全歪倒一面才最终从自己的错误中醒悟过来。这是进步的代价。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是不对的。整个社会发生变革,经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而文化仍固守传统是不可能的。文化不是可以不受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的独立领域。为什么明代中叶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化也不可能现代化,原因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和凝固性,而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变化。西方有的理论家为资本主义开了一个药方,认为经济上可以搞社会主义,即实行公平原则。政治上搞资本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文化上实行文化保守主义,即保持以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他们把社会看成玩积木般地可以任意建构。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是无内在本质关系的三分结构。在我们的社会里,文化保守主义口号的实质并不在文化,而是在文化保守主义口号下对中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否定。事实证明,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文化的选择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可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而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必须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第三,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于现代化,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价值观念危机和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前车之鉴;有东亚地区利用儒家文化进行道德教化遏制西方价值观念的某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还有我们自己改革开放18年来的成就和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在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中,对道德建设予以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不再重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严重价值观念与道德的危机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不能忽视的。邓小平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8]他还批评说:“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9]
但我们是处在当代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我们要通过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来实现现代化。尽管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利于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精神,可市场固有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现象的滋生。这就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保证和支持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
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但真正围绕这个原则,发展为包括“五爱”、“三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并成为对全体人民的道德要求,只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才有可能。但这些道德的形成和培养,同样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道德。这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内的伦理体系。为什么这种道德在失去了它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后,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保留其价值,并日益受到重视呢?这里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永恒不变的道德观念是不存在的。但是在道德观念的变化中,仍然有某种稳定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制约性的普遍因素。这种普遍性的根据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而是人的社会性。任何一个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如何不同,都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关系,如家庭结构中的血亲关系和夫妻关系、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因各个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存在某些差异,但都会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把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珍惜夫妻情感、重视友情、服务社会、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视为高尚道德。这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共同要求。因此在变化的、历史的、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中,可以有为各时期的人认同的、作为优秀传统代代相承的因素。道德观念中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片面的。
道德观念中的相对主义实际上是非道德主义,是道德虚无主义。如果说损人利己对资产者来说是一种道德的话,那有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呢?如果说杀人越货对强盗来说是道德的,入室偷窃对小偷来说是道德的,吸毒、嫖娼,总之一切最坏的行为都可以被当事者认为是道德的,这样一来还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道德是关系到人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被纳入道德范围来考虑,是因为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是对所有人的利益的损害。这是生态伦理学能成立的根据。正因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规范,因而道德按其本性来说不仅有利于维护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想性、自我约束性和利人的特性。道德包含理想,如果道德极端务实,不包含任何超越现实的因素那就不是道德而是规则;道德是自我约束的力量,它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放纵自我;道德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调整,道德包含某些在必要时自我牺牲的因素。我们不主张片面的利他主义,但道德中包含利他成分是不能否定的。绝对的利己主义不可能是道德的。以自我为中心,把对我有利的都说成是道德的,就必然导致混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线,导致道德虚无主义与非道德主义。
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儒家道德是理想主义的,它追求自我完善,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儒家非常重视气节、人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子女孝顺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的是群体意识。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主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的完善,这表明他们把人看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成果与我们力图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符合的、相容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其中特别是儒家道德,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彼此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道德观念一致是情感的重要方面。弘扬我们道德中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感情。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激烈的竞争,以及某种程度的分配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存在某种紧张。许多问题的正确解决当然要靠深入改革、加强立法,但道德调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弘扬传统道德中的“和为贵”的原则,以调节和削弱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应该弘扬传统中的尊重他人、尊重群体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市场中,利益是一种驱动力。但不正当的逐利行为可以败坏个人道德。因此,在市场活动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一个重要问题。儒家道德中的理想主义,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的处世原则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在市场下过分个人化、实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起到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中,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积极因素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不赞同后现代化理论。儒家文化并不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治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良药。但是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儒家伦理观念,是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内容的,它包含着某些对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人与人的物的关系的内容,可以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观点进行重建。因此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以至对世界的价值,批判继承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完成这个历史的重任,是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新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3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6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
[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2期,第31-41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 价值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