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畅谈全唐诗(2)

编辑:秋痕 来源:新疆日报
 
[第一个启示]
唐诗是政治和文学的高度契合
说唐诗是政治和文学的高度契合,因为唐代是以音律取试,当时唐太宗不是说,天下英雄尽入毂中嘛。基本上做到野不遗贤,所以这个全唐诗里的那些诗人,基本都是官员,有的诗人还是很大的官,相当于一大批官员、高级干部。他们做了官,平时在操持政务,因从政的关系,他有社会阅历,接触面广。这样,他们的诗里自然就有一种新的视野及开阔的胸襟。当时的朝廷对诗歌创作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整个唐代诗人的素质非常全面。全面在于政治和文学一体,一个人同时具有政治和文学的能力,那就厉害了。我们今天分得太清楚了,搞政治的就是搞政治的,搞文学的就是搞文学的,搞来搞去有的搞政治的同志,也写了一些东西,有的写得很好。但是,搞文学的一专业化,就把文学搞到小圈子里面了,他很难把握整个社会的脉搏,逐渐地使文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弱化,为什么我们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当中,中国当代文学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产生了那么广泛的社会效益,基本上国人无人不谈文学,就是那时的文学深刻地关注了社会,关注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不像今天,我们只能找一个合适的场子,来谈唐诗,那个时候处处可以谈文学。政治和文学不可分离,它都是研究人的,都是人学,政治是人学,文学也是人学,只不过是不同的角度罢了,所以我一再地在文坛上给作家们讲,提倡什么?文学家学政治,文学家应该学政治,不学政治成不了大作家,学了以后学不好也成不了。文学家必须要有政治意识,所以这是唐诗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第二个启示]
唐诗是军事和文学的巧妙融合
我们现在讲的军旅文学、军事文学,从文学里面又分出一小块来,本来这个豆腐就不大了,切下一块叫军旅文学就更窄了。但是在唐代,军事和文学是巧妙融合的,怎么巧妙地融合呢?唐修补疆域,唐太宗立国后首要事情是修补疆域,隋已经乱了多少年?隋以前的五代十国,是不是也乱了几百年,整个到了唐朝才一大统,统一了,第一件事情便是修补疆域,北征契丹、辽,西征突厥、回鹘,南征南召、南越,还五征高丽,唐太宗是一个军事家、伟大的军事家,说大国之立必固四方,真正是雄才大略,为了中华民族巩固地盘啊,那个时候没地盘怎么活?什么时候没地盘你也活不了嘛,巩固地盘是千秋万代的大计啊,所以征战多,而就在这样一个频繁的军事活动、军事环境当中,唐诗不但没有被湮灭反而形成了极其灿烂辉煌的边塞诗,它是和军事环境军事行动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先进的军事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先进的军事文化,前面就有先例,唐朝就已经创造了全世界一流的最先进的军事文化,就是军事和文化的巧妙结合,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首的边塞诗人写了大量的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黄口小儿都可以背出来。不是哈密出土了岑参打的借条嘛,是岑参手写的借条,岑参到了哈密后,再往前走他的马没草吃了,他跟人家打借条借粮草,现在这个借条出土了。其实这几个人的边塞诗,影响了整个唐诗。唐朝诗人甭管来没来过西域,一律写战争、写军事,杨炯不是还有名诗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肯当一个排长也不当诗人。什么原因?唐人身上有尚武之风啊,唐人尚武。唐人尚武和唐太宗尚武是直接相关联的,唐太宗胸怀开阔,各个民族全部拢在怀中,他不分你是哪个民族的,有本事都用,所以造成长安胡风大盛,融会了各民族文化。其实到今天你仔细探究,很多东西最早不是汉民族原有的,那胡琴,胡琴不是汉族的,是胡人的。胡话,你别说胡话,胡话是什么?胡话就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胡同,胡同也不是汉族人的,满人的嘛,怎么变胡同了,要不然,叫街巷不就完了嘛,或者里弄也可以嘛,上海人叫里弄、里巷。所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全是汉民族的文化,它是各个民族互相交融互相碰撞逐步产生的这样一种文化,人们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古国,文明就是文化,这个文明的产生是由多个民族互相之间的摩擦、交融、碰撞、学习形成的。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全人类世界的一个典范,还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长时间的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深厚的交流形成了这种文明,因而它的文明独特,即便它的文明衰弱到清朝后期那个倒霉鬼的样子,它也垮不了。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没有了,印度、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其他三个现在哪里去了?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埃及人完全不是古埃及人,而是那个埃及消亡以后的新埃及人,完全不一样。印度也不是古印度人,他们是欧洲人,所以现在这个地盘上剩下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文明是多民族碰撞出来的,是战火中炼出来的一把文明之剑,断不了,这是最重要的。而唐诗是这个文明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极其重要。唐诗像写史一样,满布着历史鲜活的影子。张籍有首诗: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兵乱,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土。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首诗看了以后,感觉历史就在眼前,哪本书上写的有这么清楚啊,这就像当时演电影一样,演到你眼前来了,黄头鲜卑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是裹着黄头巾呢,还是鲜卑人头发有点黄,黄头鲜卑啊,反正不是从东北就是从西北打到洛阳了,胡儿执戟升明堂了,晋家的天子都成了俘虏了,大臣逃走的都像牛羊一样,妇女出门随兵乱啊,丈夫死在面前不敢哭。可怜啊,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是我们到现在想南方话就是晋语的缘故,活生生的历史啊。
[第三个启示]
唐诗是诗人和诗人之间的友情的促和
自古文人相轻,唐朝一代反之。文人之间互相倾慕、学习、帮助、比比皆是,韩愈、孟郊对刘叉的提携帮助非常动人。元白——元稹、白居易两个人的友谊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非常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元稹盼望白居易的信,好长时间来不了,终于来了的时候,接到信以后还没有拆封,就泪流满面了。然后,他的老婆孩子就非常惊奇,怎么搞的呢?接个信还泪流满面……想念!友情太深!元稹那个集子里至少有一半是写给白居易的,白居易也有大量的答元稹的诗。他们之间的唱和感人至深。所以这唐诗啊,它不仅仅是作诗,唐诗它是人际交往当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的精神必需。它有很多实用价值,它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作家动不动就搞创作。人家不是创作,他是真的!他就是有那个能耐,当时就出来了。赠送给你,互相唱答,写在墙上,拿毛笔。这样一种感情思想、文化交流,何其质朴,何其动人!那时交通也不方便,信息非常闭塞。竟然,唐朝的诗人之间那种交流、互相之间的关系居然是非常灵通,非常密切的。比如李杜,李白杜甫的关系,那种友谊,是很少见的。这就是唐人的一种精神,唐人尚武,唐人懂政治,唐人爱文化。只有对文化的诚心诚意的热爱,才会做到这一点。他不计个人官位高低才会被人如此的厚爱,不会小肚鸡肠嘛!心胸坦荡!我们今天哪有这个,没这个精神,没这个胸怀,没这个文化品质。高品质的文化,它是一定要产生在高尚的心态上的。所以像白居易当了左拾遗,左拾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就等于在中央机构,跟在皇帝身边的。当了左拾遗以后,白居易写的诗里面特别讲到什么呢?“惭愧!”说我有什么本事,李白杜甫他们光芒万丈,也没有到这一步啊!他,惭愧!所以我们后人一讲唐诗,就把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在一起,不光是我们今天这样评价,当年人家白居易自己也承认,李白、杜甫就是了不起!他们都没有当上左拾遗,我当了,我有什么德能啊!这种胸怀,我们今天很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畅谈,全唐诗畅谈 全唐诗
下一篇:重建中国的道哲学(1)||上一篇:如何评价新理学?(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