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畅谈全唐诗(3)

编辑:秋痕 来源:新疆日报
 
[第四个启示]
唐诗是人民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典范
人民性和艺术性在白居易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唐诗的意义永恒,为什么永恒?就因为它里面包涵有多种元素。唐朝的诗人,除了刘叉是逃犯外,基本上是官员。但他们的诗,都有极强的人民性,亲民色彩非常重,同情理解下层民众,写了大量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思想境界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比!
我说白居易堪比今天的优秀党员,自己当过左拾遗,当过杭州的州官,建了白堤,很大的官啊!做了件新衣服,穿上了。“桂布白似雪啊!吴绵软于云。”吴绵就是江南出的棉花,桂布就是广西那一带的布。“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啊!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自己做了件新衣服,穿上以后,就觉着天下还有那么多受寒人,什么时候如果做个大家伙、大衣服把全天下人都包起来,让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温暖,没有受寒的人,该多好啊。那是在唐代,当然像白居易的生活水平,总而言之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当左拾遗后想的却是比他有才干的人——李白杜甫没当上。看人家割麦子,当然他不用割麦子,看农夫劳苦,他说:“今我何德能啊?”何功德啊?“曾不事农桑,利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这个高级干部,诚恳地说,我有什么功德,竟然没有去种地、劳动。一年三百石俸禄,到了年末还有余粮,他很惭愧。
看到杏园当中的枣树,白居易吟道:“人言白果中啊!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意思是说这个花园里有枣树,百果当中枣树是最平凡最可怜的,倒霉鬼样子,不好看,皮皴得像那个龟手一样,鬼爪子一样。叶子也小,像老鼠耳朵一样。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自知之明,怎么敢把自己种在这么高级的花园里面呢?但最后两句很厉害,你不要看它这个德行,你要是做大车的话,轮轴的材料必须是枣树。堪当大任啊!不要以貌取人。这一点,没有相当的思想境界是不会这么想的。还有写古琴的,“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这四句诗可以说对今天仍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过去说,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满街的人都跟着你唱,这种现象,大概不是时间流逝就能改变的,这是基本的社会形态。古琴因为没有俗韵,所以奏罢没人听,时尚的是什么呢?羌笛与胡琴啊,那好多人都围着听。只有一个原因:时尚!那个是时尚。寒松不开花,所以枝下无人行,人都在漂亮的树底下站着呢。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来看,也觉得说得有道理。今天仍然没有逃脱这样一条规律。真正的好艺术,它也的确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欣赏。我们说流行的东西,凡能流行的东西,无不沾一个字,它一定是俗的,不俗不足以流行啊,不俗不足以被那么多的人追捧。真正高尚的东西没有人去追捧,这点我深深相信。所以现在我们说的那些文化,整天在眼前的有些歌舞,包括一些相声、小品,那不能算文化,那叫逗乐的,它永远不会给你的灵魂注入力量,它只能把你变得更低下,这就是俗!它提升不了你,它不能给你解释世界,它可能告诉你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你所不能认识到的东西,它不能告诉你。我是这么看的,人类几千年,思想家,那是真正的天才。没有人的著作,能这么厚,还篇篇都是经典,那个学识的渊博,智力的发达,非常人所能比。那是人类思想的太阳,当之无愧。我们次一点讲,像托尔斯泰、雨果、那些伟大的作家写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过,谁还在那儿看。人们看的啥,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嘛。这就是时尚,时尚文化,是吧?那么多人追捧就好吗?就一定有意义吗?可为什么那么好的东西没人看呢?这里面也有着很多复杂的、说不清的东西。所以说,唐代的诗人,他们的人民性,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学习借鉴意义。我觉得谁应该出来编一些唐诗的选集,选人民性、廉洁性,还有精神境界比较高的,编一个新的《唐诗五百首》,发给各级领导干部,那就是提升思想境界、个人情操、个人品德的一副良药,为什么不用?就知道给三岁小孩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唐诗,小孩知道多少?不过也没什么坏处,现在中国小孩哪个不能背个十首八首唐诗,所以唐诗,它的文化的普及性,也是惊人的,你说它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了得啊!唐诗过了一千多年,现在小孩还不是在背,全中国都背,说不定外国还有好多华人在背,这就是说,它不光是人民性,它还有极高的艺术性,由此传唱千古。我们建国初期的老作家,没人知道,上世纪80年代好多名满天下的作家,你问现在的80后,他不知道。可想,在时间面前,你那作品根本就经不起一点点儿风吹草动。所以说,谁敢说自己的作品是个东西?根本就是在浪费纸张,垃圾。所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不要指望大地会记住你的名字,你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人民记着你的名字,大地确实记住了一些人的名字。但那些名字都是历经筛选、淘汰、洗磨仍然不灭的名字,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有几个?所以说,唐诗啊,是人民性和艺术性结合而成的千古绝唱。
[第五个启示]
唐诗的魅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
唐诗永恒的魅力,今天值得好好研究。过去我们没有研究好,我们的研究人员,让我看,老是抓不住要害,老是认识不到骨髓上去,老是在面上。我认为唐诗的永恒魅力,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性的描述上。就像我们刚才读到张籍的那首《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就是真实性的很好体现,场面如在面前啊!没有真实性,你都是些瞎编的、想象出来的,那行吗?这生活的真实性,恰恰是我们今天文化最大的缺失。为什么一个“吉祥三宝”惊为天籁?他唱的是老百姓唱的歌,这个歌为心声,必须是真实的心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想唱什么歌就唱什么歌。为什么民歌不朽啊,老百姓唱的民歌,发自心灵的深处,你去看看民歌,里面有一百首,九十九首是唱男人和女人爱情的,那才是真的。生活的真实性,是唐诗跨越时空,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对艺术的痴迷,唐代的诗,对艺术性的追求,那是到骨头里去了。他是真爱,他真下功夫,他真琢磨,他并不是想拿写诗换钱,换什么好处,或者是出名,并不像今天一样。因为他没有地方发表啊,顶多,我写了一首诗,一高兴,给一位好朋友看看,好朋友又传给了别的朋友,好,就互相传开了,他是这样出名的。出名最真、最地道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地认账,“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家一个一个地认账,有一个不认账他就断了,中间就断了,他必须是走到哪儿都通行的,一个接一个这样才能传播。因此他是真的,不是我们现在花钱买的,你看一个人在台上唱歌,台下的人跟疯子似的欢呼,傻瓜一样,闹了半天才知道,一人给五十块钱,上去折腾去,这是收买,而不是真的艺术。对读者的普及性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唐诗。它普及了一千多年,普及了所有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唐诗,没有人不会背几句唐诗,十几亿人,上千年的时间,这个跨度,这个影响面,我敢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连宗教的经典也难做到,宗教经典只能对它的信徒起作用。唐诗它影响中国多少代人,你中国哪一个伟大人物,他不能写几句诗啊?第一代从毛泽东开始,各个都能写,他肯定是受了唐诗影响的,甚至是在唐诗中浸泡出来的,唐诗无形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做出了一代功勋伟业。唐诗还将继续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只要2012年地球不毁灭,它还将一直影响下去。
(周涛 注:本文系作家周涛在自治区图书馆与新疆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大讲堂”上的发言,本报略有删节。)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畅谈,全唐诗畅谈 全唐诗
下一篇:如何评价新理学?(2)||上一篇:周有光:儒学仍有价值 仅靠文学难成先进国家(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