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明清浙东学术对儒家和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6)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文化
 
(三)黄宗羲倡导“切于民用”的经济观念,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提出新见解。
 

  黄宗羲谋求社会和谐的思想,表现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围绕变革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赋税体制而展开。在黄宗羲看来,理想的国家政治,还要通过经济措施,才能使天下人“各得自私”、“各得自利”(《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以“切于民用”为标准,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重本(农业)抑末(工商业)”作为基本国策。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国策,规定“各守其业,不许游食”,严禁弃农从商。自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人们改变了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经济思想,要求对传统的农本主义重新进行审视,作出新的价值判断。在工商业与农业的关系上,真正从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地反映市民阶层利益与愿望的思想家,在清初当推黄宗羲、唐甄、王源等人。黄宗羲上承宋代叶适的“抑末厚本,非正论”的进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切于民用”为标准,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提出了“工商皆本”论。在重农抑商思想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的清朝初年,黄宗羲明确地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启蒙思想。 


  明朝的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亲王、勋戚和宦官的庄田更是多得惊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以及清初南方各地广大佃户纷纷组织“田兵”,以武装夺取地主田产等行为,都是十七世纪广大贫苦农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疯狂兼并土地的强烈反映。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初的一批进步思想家便提出了各种各样解决土地问题的改革方案,试图解决封建社会土地兼并这一顽症。黄宗羲企图通过恢复井田制来解决土地高度集中这一社会问题。在他看来,农民的痛苦主要是由井田不复所致,他指出“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後之为民者日困於前。……则天下之害民者,宁独在井田之不复乎!”B13但他并不主张笼统的去恢复古代八家共井的井田制,因为现实的情况已不可能倒退回去,只能取古代井田的遗意,实行均田,打破疆界,“授田于民”。 
  虽然,黄宗羲有些关于经济制度改革的思想是粗糙的,但是贯彻着使天下人“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经济理念,目的也是为了能建立有利民生的社会和谐的经济生活制度。 



  注释: 


  ①《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②《正蒙•乾称篇》,《张载集》 
  ③《阳明全书》卷二《传习录中》 
  ④《阳明全书》卷二《传习录中》 
  ⑤《阳明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⑥《阳明全书》卷二《传习录中》 
  ⑦《孟子师说卷二》 
  ⑧《明儒学案•自序》 
  ⑨《明夷待访录•原君》 
  ⑩《明夷待访录•原君》 
  B11《明夷待访录•原君》 
  B12《明夷待访录•原臣》 
  B13《明夷待访录•原法》 
  B14《明夷待访录•田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浙东,儒家,明清,传承,学术,和谐,创新,文化浙东 儒家 明清 传承 学术 和谐 创新 文化
下一篇:孝老爱亲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上一篇: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