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用人的思路不清晰,
就去用人的话,
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
这(用人)是很深奥的学问呀!
就好像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很难说得清楚。
(起用一个人,)
首先,修磨去尖锐的棱角,使他不会伤害周围的人和事物;
其次,要理顺他的思路,调解他与其它事物、其他人的矛盾和纠纷;
再次,将他融入到群体之中,能够和其他人融洽相处;
最后,让群体中的其他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以提高群体的整体水平。
精湛呀!这种用人方法步骤,好像只是有时、有些地方、有些步骤被运用了。
我不知道它(这种用人的方法步骤)是谁发明创造的,
好像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
注释:
1、道■:用人思路不清晰。是状语从句,省略了其中的主语。道,在这里可作两种解说,一是做事的思路;二是说、描述、表达的意思。
左为三点水旁,右为“中”,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字。该字从属水旁,主体为“中”,原是泛指水里面所有的东西。而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对于水中的东西,一般很难看到、看清,尤其是水混浊的时候。所以,在这里,该字是混浊不清、模糊、不准确的意思。■,很多人认为是空虚、细微的意思,是用来形容道的。
2、或不盈: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状况,不满意。或,或许、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盈,充盈、盈满而溢出来,原指容器中装满物品的状态,在这里,与上一章相同,是指人做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高低的显示状况。
3、渊:很深的沟壑,人一般无法到达、且看不见底的地方,因而难知其具体状况。一般形容极难了解的事情,这里形容用人,使用合适的人。
4、宗:祖宗、根源。
5、挫其锐:磨去他的锋利、尖锐的棱角。挫,同锉,磨掉的意思。锐,锋利、尖锐的棱角;对人来讲,则主要是指生硬、易伤害他人的处事方式。有很多人认为锐是指人的锐气,指卓越的才能,本人认为,这种理解不太妥当。参见解说。
6、纷:纷乱、纠纷、纠葛、凌乱的状态。
7、和其光:光彩,让人看到的形象。和,搅拌的意思,现代有“和稀泥”之说。
8、同其尘:扬起相同的灰尘。在土路上骑马、驾车疾驰,会扬起灰尘。扬起相同的灰尘,意思是说步他的后尘,照他走的路走。尘,飞扬起来的灰尘、小土,亦有指污秽的世俗而言,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
9、湛:精湛,高明到了极点,无可比拟、无法说清、无法表达的意思。《说文》:“湛,没也。”很多人认为,湛是水深而平静的样子,形容深奥莫测之状。
10、似或存:好像有时、有些地方存在、使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只有一部分被人使用了。意即这种方法还未被普遍了解和运用、未被完整的使用。似,好像、近似。或,指“有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步骤”。
11、子:代词,一般用作表示尊敬的称呼,这里代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种用人的方法,含有生出、创造、发明的意思。
12、帝:三皇五帝。商周时期,称国家和天下的统治者为王,而不是帝。故,这里的“帝”应该是指三皇五帝。亦有很多人认为,帝是上天的同义词,代表主宰者。象:好像。先:之前。
概说:
《老子》上一章,是阐述“无为而治”。本章的核心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治”,该如何用人。
无论是领导邦国、郡县,还是村庄部落、企业、家族或其它群体,最高领导者都不可能直接面对下面的每一个成员,而需要通过各层各类管理人员才能实施其领导。任用怎样的人,如何用人,可以说是实施领导的关键。对领导者来说,无论进行何种方式的治理,用人,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章,首先说明用人是一件很深奥、不是轻而易举简单的事,然后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用人过程和方法,并在赞叹这种方法高明的同时,感叹这种方法没有被普遍使用,最后,说明这种方法的来源。
以往,本章多被认为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概括和解释“道”,描述“道”的特点、功用及起源。然而,这样的的解说,总让人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明白。
如果熟悉一个人进入新环境、或得到提拔后,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将具体的用人之道——用人的步骤和过程——套进来理解本章,就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觉得古人所述非常的深刻和精辟。
本章译解,就是从用人这个角度进行的。在理解了用人这个角度译解的基础上,再用“用物”及其它要素,来替代 “用人”,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妙趣和启发,亦会使人有不少收获。
解读:
“道■,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用怎样的人,指预备用的人,对所要做的事情,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二是怎样用人,指用人的人,思路要明确。
用人,是要让所用之人,帮助自己做事,并且要能够使所做的事情,能够达成预期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做的时候,就难免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尤其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工作思路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绩效问题,而是涉及到所管理的范围、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自己的思路都不清楚,那么,他人就更无法了解其思路和要求了,下属之所做,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所谓“大将无能,累死三军”的缘故。可以说,工作思路明确,是从事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
怎样用人,指用人的思路要明确,也就是说,要明确怎样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如果不清楚怎样才能把人用好,而去用人,使用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很圆满。起用一个人后,对群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该人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如何消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这些都是用人者需要考虑的。
结合本章后续文字的意思,鄙人认为,从第二个角度去理解,更为妥当。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本章的核心,是用人者应该做的事,是让所用之人,融入群体、系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的过程、的四大步骤,或者说是上级对下级(含下级管理人员)在不同的时期,重点需要做的事情。
“挫其锐”,是很值得玩味的几个字。普遍都认为老子这是主张人不要有锋芒锐气,这也导致人们普遍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保守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要真正准确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首先,要清楚“挫”是什么意思?何为“锐”?“锐”又有何利弊?
先说“挫”。挫,通“锉”,原是指用手拿着锉刀、油石之类的工具,修磨加工精密的零件、工具、刀具使其变矮的动作。这是一种加工量较小的精加工,在近代的工厂,锉一直是钳工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锉六方,也是钳工最常见的技能实际操作考试课题。
机械加工规模化大生产普及化之前的手工、单件加工时代,锉,是许多行业的人都具备的、修磨自己所用工具、制作精密零件的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技术含量很高、也很普及的技能。在现代,锉多用于主体已经加工完的零件的倒角、去毛刺,其作用和技术含量,普遍来讲已大大降低,但在特异专用工具和样品等单件制作中,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
锉,看似简单,实则是非常需要细心、耐心的修磨动作,并且需要比较丰富的综合知识,必须非常明确零件的要求,了解零件的现状与要求的细微差异,并消除这种差异。在进行这种作业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所做的零件报废,工具刀具不好使用,使得自己前功尽弃,得从头再来。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磨菜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锉”,因为它只要求达到锋利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多少形状和尺寸要求。
锉与磨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手持加工工具去加工已固定好的零件、刀具,移动工具一点一点地去加工零件、刀具上需要加工的部位,每个动作加工的范围较小、较集中、较深;后者通常是手持需加工件,在固定的工具上移动零件进行加工,每个动作加工的范围和面积较大、较分散、较浅。
锐,是尖、锋利的意思,多指棱边,原是针对金属制品而言的。几何学中,称小于90°的角,称为锐角。
锐的物品,一般是说脆、硬材质的物品,可塑性差。软、韧材质的物品,是否“锐”,没有多大意义。人们一般使用说脆、硬材质物品的尖、尖棱进行切割类的加工,而其尖角、尖棱也很容易伤损的其它物品,自身也很容易被崩掉、折断、磨损变钝。物品的棱角越尖锐、锋利,越容易弄伤别的物品,其棱角也越容易崩掉、折断、磨损。这也是现代机械加工中,使用的刀具,刃口不是越尖越好的缘故。
对于“锐”是功能部位的物品如刀具工具等来说,刃口角度越小,即越“锐”,切入需加工的零件时越轻松,同时,刀具的寿命也越短,越容易出现崩口、折断、磨损变钝等情况。崩口、折断的刀具,一般只有报废抛弃。而磨损变钝了的,则需要修磨,这时的“挫”则是要恢复它的“锐”。
所以,不是越锐越好,不同的情况下,对“锐”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根据其使用环境、使用的方法方式、受力特点和角度、所切割加工的物品的材质特性等等,选用合理的角度,保持适当的“锐”,并且要妥当保护和小心取放。刀具之“锐”,既有利,也有弊;即能提高效率,也易造成伤损。“磨刀恨不利,刀利伤手指。”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损伤。
对于“锐”不是功能部位的物品来说,“挫其锐”,就是要磨去棱角,即倒角(机械加工中的术语)的意思。倒角的目的,一则是要使“锐”不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弄伤其它物品,虽然不是要使其失去锐态,但客观效果有使尖锐之处变钝的作用;二则是有一定的导向、扶正作用,易于操作。在制造业中,机电产品装配时,轴、销类零件与孔类零件的紧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都要倒角,就是要使操作时稍有倾斜,倒角处会有较好的自动导向扶正作用,不易造成孔内壁或轴销外表面擦伤,可以大大降低装配的难度,提高效率。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译注,老子译注 老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