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读史网
 
三 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代发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江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7、33、102、103 
[3] 全国老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孝道,现实意义论语 孝道 现实意义
下一篇:从吉祥图案看中国传统文化(1)||上一篇:明清浙东学术对儒家和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