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高扬人本主义去冲破中世纪神本文化的牢笼,然而诚如当时那些主要思想家所言,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从中国儒、道哲学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88〕而当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恐怕主要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还值得人们在今日来认真研究一翻的理由吧! (作者:楼宇烈)
注 释:
〔1〕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就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约可与"三玄"、"四书"、"五经"之地位相当者,当数以下"三论":《中论》、《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此论为疑伪论),"九经":《金刚经》(附《 心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 《维摩诘经》、《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以上二经为疑伪经)、《坛经》(此经为本土禅宗之根本经典),"一录":《景德传灯录》(此录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之所本)。这一归纳仅为个人浅见所及,以便初学者入门,不当之处,切望高明赐正。
〔2〕这里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一句话:"子曰:14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6;"尚"和"而卑"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和"是综合会通的意思,"同"是单一附和的意思。任何事物,只有不断地综合会通才能发展创新,若是一味地单一附和则将萎缩死亡。诚如周末史伯所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3〕引自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37页。
〔4〕同前注。
〔5〕同前注。
〔6〕引自《伊川易传》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85-86页。
〔7〕引自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上》。《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 印本,第180页。
〔8〕引自《孝经注疏》卷五,"圣治章第九"。同前注(下册),第2553页。
〔9〕同前注。
〔10〕《荀子·王制》,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第二册,第 104页。
〔11〕引自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二,同前注第1423、1424页。
〔12〕同前注。
〔13〕如,董仲舒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汉书·董仲舒传》)。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邵雍说:"惟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类而各能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惟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皇极经世书》卷七上《观物外篇上》)
〔14〕《老子》二十五章,引自拙著《王弼集校释》上册,第64-65页。此文中之"王", 即代表了"人"。所以王弼注此句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王是人之主也。"
〔15〕《荀子·天论》,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第二册,第206页。
〔16〕《荀子·礼论》,同前注第243页。
〔17〕引自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三,同注10,第1632页。
〔18〕此处参考朱熹的解释。朱熹《中庸章句》说:"……能尽之者,谓知知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引自中华书局1983年版《四书章句集注》,第33页。
〔19〕《春秋繁露》卷六《立元神》,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二十二子》,第781页。
〔20〕《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阴阳》,同上第 808页。
〔21〕《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同上第 797页。
〔22〕《春秋繁露》卷十一《王道通三》,同上第 794页。
〔23〕《老子》六十四章,引自拙著《王弼集校释》上册,第166页。
〔24〕《淮南子》卷九《主术训》,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二十二子》,第1245页。
〔25〕《淮南子》卷一《原道训》,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二十二子》,第1207页。
〔26〕《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二十二子》,第1296页。
〔27〕《老子》十七章,引自拙著《王弼集校释》上册,第41页。
〔28〕〔29〕〔30〕《荀子·天论》,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第二册,第205-206页。
〔31〕〔32〕《孟子·离娄下》,引自中华书局1983年版《四书章句集注》,第 297页。
〔33〕引自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十五,《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 第213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