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主体有望得到修缮
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除潘家大院(又名“潘氏家庙”)外,还有位于土华村的梁氏大宗祠、大塘村的李雍别墅、仑头村的黎氏宗祠及仑头社稷之神祭坛、沙溪村的三圣宫及康帅府等6处文物。
海珠区文博中心主任张晓东介绍,上述文物纳入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海珠区文保部门将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科学规划并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晓东介绍,目前散落在海珠区内的文物有将近200处,此次纳入第一批保护名单的为保存现状较好的文物。同时,对于潘家大院,市、区两级文保部门已经联合制定了具体的保护规划方案,内容涉及将对老宅建筑主体进行保护修缮、将其纳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系列进行旅游开发等细节,目前该方案已提交上级主管单位。
昔日豪宅多处摇摇欲坠
记者在潘家大院现场看到,这个曾经富到“镬底都镶金”的豪宅如今处处让人揪心:挂着蜘蛛网的屋顶,一下雨便漏水不断;饱受侵蚀的木雕,一捏就碎;房门的彩色图案,颜色惨淡;斑驳的外墙,摇摇欲塌。
相对于遍体鳞伤,潘家大院格局的破坏,则更难恢复。记者曾进入潘家大院走了一圈,发现大院西侧约800平方米的院落,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被广州市第33中学征用;从正门到大院中心的近637平方米院落,曾经被4个工厂借用,现在工厂虽已搬迁,但沙石瓦片等建筑材料仍散布在大宅的各处;东侧的龙溪南首约17号,铁门紧锁,黑漆油涂抹的石牌上,依稀能辨认出“广州打字机厂”字样;即使没有被厂房、学校挪用的约1200平方米院落,也被划分成多个房间,住满了几十户人。曾经的豪宅,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杂院。
据南华西街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位于龙庆北2号、龙溪南首约17号-19号的潘家大院有太多的“东家”:市33中、永兴物业公司、潘家后人。而位于南华西街福安社区的潘家祠,已经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剩下还不到原来1/8面积的600平方米还被间隔成了某染织公司的宿舍。相对幸运的是位于同福西路同庆北21号的潘家大屋,因为一直是由某机关单位使用,保护相对完好。 (李春暐)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修缮,丝绸之路,遗址,大院,海上,有望,潘家,老宅将修缮 丝绸之路 遗址 大院 海上 有望 潘家 老宅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