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科学深不可测,同时却相信《论语》的诠释是可以信口开河的。如果大家还不认识到这个深入骨髓的谬误,我们的民族还是存在无数的“文盲”。
易读难懂的《论语》
《论语》说仁,说君子,其实就是教育我们怎样可以不做文盲。当然第一步是识字,这是基础,所以读懂了《论语》的文字那是扫盲的基础。可惜,这只是基础,往后那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说难嘛,是难,世间一切学问皆是难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说:你们天天回家背书学习,那是很快乐的事情啊。说完就下课,学生们就一辈子不懂《论语》了。这样的教育叫做糟践,而我们中国人就这样被糟践了一千年。人家传教士捧着厚厚的《圣经》讲一辈子,我们为什么要小孩去误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学问切磋呢。我们认为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从来没有这样误读他们的苏格拉底、达尔文。
如果一定要我说,我认为中国近五百年的衰弱,跟我们不理性地推行所谓圣贤之教有关,将小孩的启蒙教育彻底摧毁了。孔子小时候再有天分,再受上天眷顾,他也只是会用泥巴做的小碗筷,学学大人的礼仪,怎么会神经兮兮地背诵三代之书啊。
这一坏就坏到根上了,把《论语》当成小学校训,当成马路上的标语,比大白话还大白话,孔子肯定就成了与阿Q不相伯仲的哥们,那精神面貌实在猥琐。加上孔子本身就貌丑,这一折腾,有点想法的人们就纷纷投向耶稣与释迦牟尼。这《论语》还被于丹小姐以通俗心灵导师的角度大肆发挥,一时风靡,接着那些披发散肩、穿着艳丽新古装的老头们唱和老庄荀子孟子。子曰: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请办教育的诸位君子放过小孩,放过曾经为我们民族的秩序思考过并且作出大量贡献的孔子吧。
《学而》三句话是一篇文章
《学而》为《论语》首篇,是要中之要,紧迫中之紧迫。如果你没有时间读遍全书,起码,这三句话你要明白,要真的明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现在繁体字简体字不好同时输入,用到甲骨大小篆更为麻烦,这里就随字解意就好。
此三句话其实是一篇文章,不是独立的三句话,讲的是一个爱上学问的人是如何经历一路的风风雨雨,又如何独立苍茫。“学”表示身体与思想在成长的积累,这些积累得之于父母,所以生物都基于模仿父母而逐步成长,然后是对世界上种种事物变化法则的领悟,所谓白云苍狗,所谓高山流水,所谓阴阳五行,所谓盛衰生死。然后是祖先们传授的知识,所以我们会畜牧,会耕种,会生火,会裁衣,会喜怒哀乐,会礼义廉耻。
沉醉于“学”可自得其乐
这一个“学”的过程,孔子认识到它本身是应该欣悦之事。你去观察,你去思考,你去感受,这是多么美好的经历啊!孔子知道那是一处无人之境,神游六合,天人合一,就是这意思。
这欣乐之情还能翻倍吗?能,那就是风云际会,适逢其时的“时”。居然可以像雏鸟“习”飞般展示,原来一切存于脑海的想法,一一落实到现实生活,也可以是一种情怀的传播。孔子看待人生没有尽头,没有终极的天国,没有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他懂得谦让,懂得自得其乐,宽宥在人生之路各个阶段在奋斗的人们。你每走一步,他都知道这一步的难处,他都会嘉许你并鼓励你,因为他实在走得太远了。
孔子肯定了学之乐,欣赏赞叹那些运气好的人可以大展拳脚,这里面他深深知道有天命存在。正所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他应该是知道怀才不遇是一种无聊的哀愁,所以反复叮咛世人应该真正沉醉于学,自得其乐。如果天命允许,用之则行;如果不允许,舍之则藏。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道理。但是孔子也不会矫情地要求一视同仁、人皆有情,世界遗弃你的时候是不减其乐,如果世界爱上你的时候,那你大可开怀大乐。别的宗教皆是言苦,独有孔子言乐,此中消息,参之过半矣。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谁说,诠释,随便论语 谁说 诠释 随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